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都市言情 > 娱乐圈:封杀五年,我成阴间顶流 > 第210章 每一帧,都看到钞票在燃烧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210章 每一帧,都看到钞票在燃烧!

不知道多少人身上不由自主地起了鸡皮疙瘩。

在占满整整一面墙的巨大荧幕面前,观众的躯体是那么矮小。

镜头的特殊移动,让电影中的画面,犹如劈头盖脸一般砸过来。

天塌地陷,原来是这种体验。

头皮发紧,脚下抽筋。想叫叫不出来,想逃逃不出去。

好强烈、好真实的代入感。

观众们隐隐约约意识到,刚才那个镜头,一定很难拍,很牛逼。

但是,镜头真正的难拍和牛逼之处,根本不是他们能想象得到的。

就刚才那个一闪而过的画面,电影团队用无人机拍了多张素材图,作为前期参考。

可想而知,这部电影背后,大家做出的努力,远远不只观众所看见的。

有些东西,可以不放进电影里,不展现给观众看,但是不能不做。

比如,导演请了多位科学家,为整个故事撰写了几百年的编年史。

整部电影,只呈现了其中的十几年。

但是,整个故事逻辑必须要提前捋顺,可以不拍,但是不能没有。

整个电影团队300来人,画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、8000张分镜头,制作了件道具,实景搭建了10万延展平米。

虽然这些东西,在电影里只展示了不到几分钟。

但正是这几分钟几分钟的累积,最后完成了一部3小时的电影。

不,不能说完成。

因为前面所说的一切,都只是前期准备工作。

前期准备是一座大山,耗时两年才搬开。

正式开拍、后期制作,又是两座大山。

谁说愚公不能移山?拍完这部电影,足足移了三座大山。

电影历时3年,如果不是顾白的追加投资,可能会花4年。

如果不是其他主演的0片酬出演,工作人员的咬牙苦撑;

可能要再花30年,甚至40年,才能拍摄完成,走入观众视野。

没人知道这部电影会不会成功。

或许几年努力,最后倾家荡产,功亏一篑。

但是,时代发展到某个程度,总会出现某类人,肩负使命,披荆斩棘。

最终成功的光环可能只落到其中一个人身上,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一个人做了这件事。

大家殊途同归,目的只有一个——为后人开路。

我们总说国内电影工业不成熟,拍不好科幻片。

那么,我们和国外到底差距在哪儿?

很简单,以一个爆炸特效镜头为例。

当国外电影想要增加一个爆炸特效画面,他们只需要在资源库里花几秒钟搜索一下,就能找到几十个资源包。

几十种爆炸场面,随便挑,复制粘贴一下就好。

磨磨洋工,摸摸鱼,花个几天时间,慢慢悠悠把几十种效果试一遍。

最后挑出最合适的那个,完事了。

谁让国外几十年前就已经有钱又有闲,高价养了一大批人在制作这样的东西了。

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,庞大的资源库,就是奠定国外电影工业的基石。

而国内,由于电影发展的时间滞后,可以说是要啥没啥。

想学,国外的不愿意教,只能花钱请国外的团队做。

人家收了天价,却顶多拿出两成实力糊弄一下。

藏私是必然的,不然怎么赚下一次的钱?

国内导演出不起那个钱怎么办?那就实拍吧。

爆炸是真炸,跳楼也是真跳楼。

有过一段时间,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,一帮不怕死的港岛电影人,靠着一腔热血和胆大,拍出过比国外更刺激惊险的大片。

拍摄效果甚至惊动了国外的顶级导演,以为华国实现了电影工业的突破,特意跨国前来学习特效技巧。

却被告知,没有特效,没有技巧。

双方都震惊了。

一个震惊:“没有特效,怎么拍出的爆炸和跳楼?”

另一个震惊:“不就拍个爆炸和跳楼,还要特效?”

“等等,什么是特效?”

后来,国内电影人痛定思痛,终于决定要发展自己的特效行业。

一个爆炸特效,从0开始做起。

一片片火光,一块块碎片,一粒粒粉尘,一根根毛发,全都要手动制作、渲染。

在工资没有国外同行三分之一的情况下,几百人的团队,花费几个月,从无到有,从线成面。

他们像手工纺织工人那样,用全部的耐心和精力,昼夜不分,织就了这项事业。

这批特效工作者,也是在为后来者开路。

谁都想当乘凉的后人,可总要有人栽树。

如今国内的特效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准了,那就轮到科幻片导演们,借着这些基石,铺就新的道路了。

从艺术角度来讲,国内电影人要追求突破。

从现实意义来说,不能总是让国外的科幻电影,来国内大肆收割敛财。

什么时候,我们也要让外国人为我们的科幻电影掏钱。

为后人开路这种脏活累活,总得有人做。

就算不是他们,也会有其他人。

可以说,《流浪星球》这部电影的构想很疯狂,而拍这部电影的那群人,更疯。

整整三个小时,直到电影结束,影院里还是鸦雀无声。

纸吸管已经在冰可乐里泡烂,冰块全部化水,观众也没顾得上喝。

捏在指尖的爆米花已经融化,褐色的糖浆被体温融得流了一手,也没顾得上擦。

手机忘了插充电宝,但是开场前55%的电,三小时的电影结束之后,电量还有50%。

那些开场前只是为了听顾白唱歌而来的观众……

看完电影之后,已经忘了“顾白要干嘛”,想的只是“顾白有参演这部电影吗”。

而那些坐在前五排,只是为了挑事找事而来的媒体和观众……

他们脑子里只剩下:“我是谁?我在哪?我要做什么?”

说好的要闹事,他们却安静地坐了三个小时。

说好的要发出噪音影响观影,并且大声喊“烂片退钱”,却看得忘乎所以。

他们坐在前排,前排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观影区域,却一定是受画面冲击最大的区域。

好几次他们不受控制地“哇”出声,幸好电影院内“哇”声一片,才不至于显得他们没见过世面。

仔细想想,从头到尾,他们这帮人,似乎只有一个人还记得自己的任务。

鼻子吸了吸,空气中隐隐约约有股腥臊味。

扭头一看,是第二排的一个黑子。

他一脸绝望地瘫坐在椅子上,裤裆处一片湿润。

“你……”

“我说要上厕所,是真的憋不住想上。

是谁一把将我摁倒,让我别挡他看电影的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