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化学课继续。

说完钠的化合物的作用后,罗老师向大家展示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,让大家观察它们之间的异同。

东晋。

葛洪看着这两种物质还有自己的笔记,他想着这两种东西是否天然存在?还是需要通过其它方式获得?就像丹砂变成水银一样。

他仔细观察了一下罗老师给出的图片,隐约能看出碳酸钠是白色的粉末,碳酸氢钠有点像水晶。

他在自己的炼丹室里翻了翻,找到一点类似碳酸钠的粉末,只是颜色稍微暗一些,也不知道是不是。

这是他的徒弟之前从别的地方带回来的,好像说是在一个盐矿附近拿到的。

葛洪也不管了,用容器取了一点出来,看看罗老师后面要做什么。

接着罗老师给大家看了一个小实验,分别向装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试管里加入几滴水。

于是直播屏前还在听课的人发现,白色粉末状的碳酸钠变成了晶体,而且放在试管里的温度计显示温度上升了。

装有碳酸氢钠的试管里,加入水后这些晶体状物质融化了,温度计下降。

明朝。

宋应星观察着两只温度计,思索片刻。

他有点不确定,想着:这是不是说明碳酸钠加水后会放出热量,碳酸氢钠加水后会吸收热量?

而且,碳酸钠是不是无法溶解在水中?

这些变化要是放在平时,可能根本不会有人去注意它的发生原理。但是这样实验后,宋应星觉得他平时真的忽略了很多细节。

视频里,做实验的人继续向试管里加入水,然后用力晃了一下试管。

和宋应星有同样疑问的人惊奇地发现,本来还是晶体状的碳酸钠居然全部溶解在水里了。

反倒是装有碳酸氢钠的试管里,变成了浑浊的溶液。

唐朝。

李畋默默思考,原来碳酸钠的溶解性更强吗?

着实有趣,不同水量呈现出来的实验效果居然如此不同。

接下来是加入酚酞溶液。

看到这种新物质出现的时候,很多人都有点好奇,这又是什么东西?为什么加进去之后试管里的液体都变色了?

东晋。

葛洪的实验做到这里就停了,因为他没有这个酚酞试剂。

前面他跟着视频里的人同步做实验,发现得到的大部分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。

不过他的碳酸钠粉末没有视频里的纯净,里面有其它杂质。而且实验器皿也没有后世那么精细,有点粗糙,不过影响不是很大。

看完实验后,罗老师做了一个总结,前面的外观比较、吸热放热、溶解性等特性和很多人猜测的一样。

听到自己的猜测和罗老师总结的一样,宋应星、葛洪、李畋等人心里一喜。

虽然很多时候听起来云里雾里的,但是能掌握到其中某点东西,他们还是很高兴的。

不过有一点他们不太理解,为什么加入这个酚酞溶液后,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颜色变深就表示它们呈现碱性。

酚酞溶液是测试物质酸碱性的吗?这要怎么制作?

但是有人想到一个问题,课堂上罗老师给他们看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比较明显,但是两者其实差异不是很大,要怎么区分它们呢?

很快,罗老师就给他们解释了这个疑惑,她播放了一个加热两者的实验。

西汉。

刘安看完实验 赶紧记笔记,他现在知道了。

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,十分稳定;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,没有碳酸钠稳定。

罗老师:“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可用作食用碱或工业用碱。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,更是国家工业、农牧业生产的重要材料。”

“现在大家只要到商场或者超市里面逛一圈,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,基本上你们能看到的东西都离不开碱。”

“色彩缤纷的服装、蓬松软糯的食品、建材、汽车配件......囊括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。涉及到了日常生活、国防、医药等领域。没有碱的话,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极其不便。”

唐朝。

李世民听着罗老师罗列的碱的用途,看着课件上那些和碱有关的物品,只觉得碱真是一个好东西。

先不说那些比较高大上的科技了,他看到后世的玻璃的时候就喜欢上了,当时他就好奇这些玻璃是怎么做出来的。

大唐虽然已经有了和玻璃有点类似的琉璃,但透明度和玻璃比起来还是差一些的。

琉璃好看是好看,但实用性不强,而且数量稀少。

不像后世的玻璃,一个教室就能安装很多片,更别说他之前在其它视频里看到的满墙都是玻璃的建筑了。

原来玻璃的制作和纯碱有很大关系啊。

本来他对化学这门课的感觉很一般,现在觉得一定要让人好好听听。

他听不懂没关系,涉及到这方面的人才得好好学,学到多少是多少。

北宋。

听完碱的应用,沈括觉得碱在某些方面和草木灰淋洗后得到的灰水有点类似。

他思考片刻,猜测:所以说其实草木灰也可以弄到碱,只是产量和纯度会低很多。

就说发酵面粉这个功用,用草木灰确实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。

而且后世把碱用在食品上好像主要是为了提升食物的口感。

沈括认为他所在的这个时期,还有大宋之前的朝代,很多人想着吃饱就行了,哪还想得到要把食物变好吃啊?

要是粮食有多余的情况,对于碱的需求确实会大一些,不过沈括更关注的是碱的其它用途。

明朝。

李时珍比较感兴趣的是碱可以作为制药的原料。

他认为后世的医学体系和碱的关系息息相关,不知道能不能和他这个时期的医学联系到一起?

不过罗老师也说了,某些碱的粉尘对人不友好,长时间接触这些碱溶液的话对人体有影响。

而且这些碱还可能污染环境,果然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啊!

不过只要能治病,再毒的东西也要尝试,中草药里就有很多可以治病但是毒性很强的东西。

李时珍觉得这也没什么,反正万物相生相克,能找到解药就行,总不能怕危害就不研究了吧。

罗老师:“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很多和碱有关的东西,在以前是极其稀有的。因为当时有制碱技术的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。”

“1912年,我国的相关人员去参观别国的制碱厂时,别人傲慢地对他们说,你们看不懂制碱工艺,看看锅炉房就可以了。”

“而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,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碱的国家为了独享科研成果,对制碱法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...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