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二节课还是宋老师的。

宋老师:“同学们,我们本学期有经典阅读的学习任务,有的经典在课本上,这部分内容并不一定会考试,但是对于提高你们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。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一部分书来看看,网上能查到阅读指导目录。”

春秋时期,孔子:我以为后世的老师都是单方面给学生输送知识呢,原来还是会让学生自主学习的。就应该这样的,光靠老师讲课,不思考怎么行呢?

北宋,苏轼:不知道他们所谓的经典是哪些?刚刚说的小说算吗?诗词歌赋算吗?

宋老师:“这堂课我们可能会讲课本上的文章,也可能会讲课外的,不过都需要同学们提前看书。今天我们要讲的是《乡土Z国》。这本书是一本学术着作,学术着作重在理论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,具有很强的科学性、系统性、逻辑性。”

春秋时期,孔子:那这种书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应该挺高的,有点难度啊!不过有老师在一旁讲解,应该会好一些。

西汉,刘彻:乡土?讲乡下的?

北魏,贾思勰:讲究科学性、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话,我想写的《齐民要术》应该也算是学术着作了吧?要有基础知识的人才能看懂,门外汉看起来会很吃力的。

宋老师:“大家看这本书的时候不能忽略重刊序言......”她概括地讲述了为什么要读这本书,阅读这本书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、读书的时候需要关注哪些点等。

看着那张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。

唐代,韩愈:这种教学倒是新鲜,这是之前说过的树状图吧?

秦朝,秦始皇:这本书是有多复杂?和前面的文章比起来完全不是一样的。

唐朝,李世民:这种真是手把手教怎么读一本书了。

同学们:老师,这本是真的好难,太复杂了,看不懂啊!

可能是看到大家脸上有点痛苦,宋老师安慰道:“说到阅读,我们不要总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、浅易的、流行的读物,适当读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品,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能力。”

春秋时期,老子: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,一直只看自己可以读懂的东西,时间长了,是进步不了的。嗯~再给我的学生增大一点难度吧!

北宋,欧阳修:勇于尝试难度大的?确实应该这样。

宋老师放出了正文的第一段。

【从基层上看去,Z国社会是乡土性的......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。他们才是Z国社会的基层。】

宋老师:“全书开宗明义,第一句话就提出了观点,这句话是进入全书的一把钥匙,要怎么理解这句话呢?”

秦朝,秦始皇:有乡土性是因为我们看重农业?

唐朝,李世民:民以食为天,因为这离不开土地啊。

各朝代的乡下人:我们知道我们是社会的基层了,但是为什么要说我们土头土脑的,有一种骂人的感觉。

宋老师:“费先生指出,Z国社会的构成是复杂的,但从基层看,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看,农村乡下人才是主体。”

北宋,赵匡胤:嗯~这样说也是没错的,虽然发展了商业,但是最基本的还是农民,没有农民,吃不饱饭的话还发展什么社会?

宋老师再次放出一段正文:【我们说乡下人土气,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,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......告诉过我,远在西伯利亚,Z国人住下了,不管天气如何,还是要下些种子,试试看能不能种地。】

宋老师:“乡下人的土气是怎么来的?费先生的看法是他们离不开泥土,以种地谋生,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产生的。乡土本色的典型表现有守着庙宇讨生活,世代以农为生,依赖和崇拜土地。”

秦朝,秦始皇:西伯利亚是哪里?这个地方是不是也可以种地?

西汉,刘彻:土气要怎么流动?这东西还可以流动?

唐朝,李世民:好像有点理解他的想法了,乡下人基本上一辈子都和土地打交道,不怎么离开那一片天,人流动不了,这份“土气”自然就不流动了。

元朝,忽必烈:这,汉人好像确实是这样的,但是我们以前虽然也种地,主要还是在草原上放牧。这研究的是哪一部分乡下人啊?

各朝代的乡下人:守着土地讨生活是我们的传统,离开土地了我们也没地方去啊!虽然这个土气听着有点藐视我们的感觉,但是土气就土气吧,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。

宋老师:“乡下人生活的常态是世代定居,迁移是变态。”

东汉,班固:安土重迁,黎民之性,要不是迫不得已,应该不会有人愿意想时不时长途跋涉地搬家。

明朝,朱棣:纵观历史,确实是只有出现重大事件才会迁徙。

宋老师:“乡下最常见的社区单位是村落,村落的特点是村子之间相互孤立和隔膜,但是村内的人相互熟悉,这样的乡下社会被费先生称为熟人社会、乡土社会......”

在讲解中,各朝代的人带入了自己所处的时期,想了一下他们时期的乡下,很多地方确实能够和这篇文章中讲到的内容对上。

秦朝,秦始皇:原来这是研究乡下社会的的书籍啊,里面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听起来还是挺重要的,能给我治理国家提供一点思路。

唐朝,李世民:关于这个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,虽然没有详细讲解,但是我大概也能窥探一二, 这本书我要好好看看。

北宋,赵匡胤:往细了想,虽然乡下还在一国之内,但是如果单独看它,也是一个小国家了,是这个意思吧?所以说嘛,社会的构成真的是复杂。

北宋,王安石:我觉得我需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,说不定能对我有所帮助。

明朝,朱棣: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,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,而是无须选择,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。这个角度倒是新颖。

还没完全消化完“乡土本色”这一部分,宋老师开始了“文字下乡”这两章的讲解。

【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“愚”的......那是知识问题,不是智力问题,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,连狗都不会赶一般。】

看完关于讲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这一部分,很多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。

西汉,刘彻:所以达官贵族也没什么好瞧不起农民的,人家只是没有机会而已,像我,能当上皇帝也是有一个好时机而已。不过我确实不爱种地。

唐朝,杜甫:是这个理啊,城里的一些知识和技能,其实乡下人很多都用不上,他们彼此熟悉,只要简单地交流就能过好了。他们没有城里人的学习环境,所以在城里人看来很蠢,但是城里人去到乡下呢?他们不也是很多事都不会做。

普通农民的感触最大,他们从下乡进城,很多时候会被城里人笑话,觉得他们笨,他们也觉得自己笨。

可是这堂课告诉了他们,这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,而是他们没有学城里人学的东西,不能因为他们不识字就说他们愚蠢。

接下来的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,听得他们一愣一愣的。

理解能力强一点的已经大致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了,但是有的人已经被作者绕晕了。

秦朝,秦始皇:以前觉得种地的人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东西,可是在了解了一点后世之后,感觉还是得让他们知道一点知识,愚民这条路可能真的行不通。

西汉,刘彻:哎,后世人写文章总喜欢这么绕来绕去吗?就不能直接说论点吗?一个文字下乡你扯出来这么多东西,结绳记事都出来了。还说什么文字是多余的,连语言都不是唯一的。

唐朝,李世民:说的是文字下乡,但也不仅仅是文字。这书后面是讲什么的?有点好奇。

对于研究社会的古人来说,这部书是有一定价值的,所以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的,但是部分人就有点晕了。

大部分人觉得语文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一门课,可是这堂课让他们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。

迷迷糊糊中,这堂课结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