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“从元朝末年的时候开始,各级官僚机构就极为腐朽,贪污成风,到朱元璋建立其明朝后,这种情形仍未能有改变,朱元璋是贫苦出身,对此是深恶痛疾。”

“他一方面提倡廉洁,自己带头节俭,并要求各级官吏遵纪守法、廉政爱民,另一方面对于官吏犯法施以重刑,用以吓阻官吏贪污腐败。”

“整治腐败的官场是好事,可这事情太过就不对了。”

““空印案”和“郭桓案”,虽然吓退了很多潜在的腐败行为,但也冤枉了不少人,尤其是郭桓案。”

“郭桓案是郭桓等人,被人实名举报的一个案子,但在审理的过程中,却牵扯出很多人,不仅涉及对接皇帝的高官,还有很多百姓。”

“然而这个案子,就像滚雪球一样,越滚越大,越审牵扯进来的人越多,以至于后来都收不住了。”

“郭桓案不仅处死了很多官员,还抄杀了不计其数的百姓。”

“但其中很多都是冤案,百姓也就怒了,于是,为了平民愤,明太祖朱元璋,就拿审判的人开刀,处理了之前审理该案件的一些人。”

“四个案件怎么说不能算是对的,朱元璋杀的人太多,有的人是罪该万死,有的确实一点牵连就被灭门砍头,不可谓不残暴。”

“我们纵观历史,开国之君屠杀功臣的案例,真的不多,很多人说刘邦屠杀功臣,的确是有可是没那么过分。”

“刘邦杀韩信,那是因为韩信太牛了,谁都压不住。”

“这种情况下,不得不杀,此外刘邦杀的都是异姓诸侯王,他是为了推行非刘姓不得封王的制度。”

“萧何、张良都好端端地活下来了,他们可是开国重臣,武将中诸如樊哙、周勃这些没有封王的,基本也都活下来了,所以不能说刘邦乱屠戮功臣。”

“朱元璋就不同了,他是见谁都想来一刀的那种人。”

“文臣中,李善长、胡惟庸包括刘伯温的死,都跟朱元璋有关系。”

“武将就更别说,蓝玉、傅友德、冯胜这些人都是因为功劳太大被朱元璋给宰了。”

“所以真正飞鸟尽良弓藏的人,历史上只有朱元璋一人罢了。”

“他读书少,手段狠,所用的办法自然是简单粗暴的那种。”

“比如把蓝玉的皮剥了送给蓝玉的女儿珍藏,这是人干的事情吗?”

“当然,这一切都是张廷玉在史书里所出具的资料,如果有人要抹黑老朱,我们也没办法,谁让他家丢了天下呢!”

朱元璋:老子啥时候给人扒皮了,这个叫张廷玉的你个苟东西!

杨广:夺朝的人书写的前朝历史,人家还能写你优点的?夸赞你的?是不是李世民?

李世民:我又没乱写你们,我这记载的都是事情!

杨勇:谁知道呢?

“朱元璋的错误,还不止杀功臣这点。”

“除了党狱,明太祖朱元璋还大搞文字狱。”

“明太祖是个苦出身,还出过家,也参加过红巾军。”

“而这些过往的经历,对明太祖来说,都是黑历史,因而,明太祖总担心别人扒他的黑历史,或是暗戳戳地讽刺他。”

“于是,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在文字中,挑毛病,他能因为一个谐音字,就干掉一个人。”

“比如,有人的文章中有个则字,而这个则字和贼字,发音有些相似。”

“在明太祖朱元璋看来,这篇文章是讽刺他的,暗讽他参加过红巾军,当过反贼,于是,明太祖朱元璋就干掉了这个人。”

“诸如此类的事情,有很多,文字狱,迫害了很多文人。”

“这也是乱杀人了,朱元璋对这方面太敏感了。”

“朱元璋之所以对文字十分敏感,其实也是源于他对于文人的忌惮。”

“作为一个历经乱世的枭雄,他从最底层的流民成长到最高层的皇帝,看遍了人间百态,也深知自己能从群雄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。而文人集团这些知识分子是如何帮他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之外的,他也心知肚明。”

“因而,当文人们竭尽全力帮朱家出谋划策、打下江山之后,朱元璋对于这些文人就从信任、重用变成了猜忌、排斥,因为文人们可以帮他打下江山,那么也可以帮别人打下江山。”

“朱元璋自己作为一个从底层奋斗到皇帝的枭雄,肯定是自知有能力按压群臣,但当他百年之后,朱家子弟到底还能否统领这些开国旧臣?这个问题就成了朱元璋心里的一个疙瘩。”

“于是,当朱元璋逐渐稳住江山之后,震撼人心的明初四大案也便接踵而来。”

“正所谓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”,朱元璋憎恶文人的笔墨,因而便用文字进行他的“反击”。”

“最终,明朝初年的官员几乎被杀尽,而大明帝国这座巨大的机器,则在他的一意孤行下驶向了深渊。”

“”在杀臣的同时,朱元璋也不忘构建自己的理想社会。”

“他希望朱家的天下是一个简单而稳定、可以流传千世万世的“大同社会”,于是在除掉功臣、取消宰相为后代铺路的同时,作为太祖的他也开始为大明江山的子民规划着生活的规则。”

“先是,朱元璋废丞相使得朱家得以大权独揽,而失去宰相辅佐的朱元璋虽是大权在握,但却不得不以一己之力面对着来自整个国家的奏本。”

“然而,他依旧因此感到心安,甚至立下祖训:“他日朝廷之上若有人敢再提设立宰相者,必杀之。””

“不过,精力十足的朱元璋却并没有考虑到后代子孙的素质和精力的问题。”

“以朱棣为例,他夺权之后深感奏事繁多,但又不敢违背祖训,因而只得设立了内阁来当作自己的助力组。”

“而内阁却没有实权,大权依旧在皇帝一人手中,所有条令的颁布都需要经过皇帝的同意,这又意味着皇帝的素质会决定着国家的现状和未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