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64章 家法

尽管风波已渐愈,赵宸却自知未来仍将风起云涌。在东宫之中,他与华兰深谈盛长柏前赴泾州查办滕宗谅贪腐之事,华兰一脸担忧:“殿下,若长柏前去,身边无助手,恐不利行事。”

赵宸深以为然,“娘子所言甚是。孤亦曾思及此,应让其携带几名亲信护卫。”思索片刻,他道,“孤曾在外设立悬镜司,挑选勇士,此次不妨让其陪同。安全之事勿需担心,此次主要是针对韩相等人。”

华兰听后,感慨赞同。正在此时,一名内侍恭立门外,赵宸看见,知其乃来自父皇赵祯,便问:“何事?”

内侍端端正正地走至太子面前下跪,“陛下有诏,请太子殿下速至御书房。”内侍恭声道。

赵宸应了一声,示意内侍退下。华兰忍不住询问:“是有何大事?”赵宸默默片刻,回答:“或是有关朝政。”他整理衣冠,挺身而立,步履矫健,走出殿门,奔赴御书房。

御书房内有三人,赵祯高坐榻上,下方两人一人是礼部尚书唐介和侍御史。二人起身相迎赵宸,赵宸微笑点头致意,赵祯抬手示意赵宸落座。

赵宸看着二人的神情,暗想:今日这架势,莫非是问罪不成?

这时侍御史躬身问道:“太子殿下,臣有一问,请太子解答。”

赵宸有些无奈,点点头,这般架势看来是没好事了。“侍中请言!”

侍御史拱手道:“我朝立本之初,太宗继太祖之法,仲承法度,岂敢越违。韩相,范参政革新之事有违祖宗之法,太子殿下为何不制止?”

唐太宗帝王之功业,受大周里外士子尊崇;而大唐帝国的陨落,也为士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大周里外士子视李唐的历史教训,保持着相当高的警惕性。内外家国的格局,是保证有效的社会控制所必需;“将成其国,必正其家”的思想,也是追求“内圣外王”的当代士大夫之共识。‘家法‘观念的演变,是个复杂问题。就“祖宗家祛”的提出而言,其背后显然有着两个相互交织的过程:一是“家法”的世俗伦理化过程;二是士大夫之家的“家法”被借鉴吸纳,进入“天子之家”—“国家”—的过程。

唐介跟着补充道:“太子殿下身负监国责任,理应先制止韩、范二相之举,再考虑如何处置,不可偏听偏信。”

赵宸听到这话,冷笑一声,反驳道:“此言差矣,太宗也曾言:国若无内惠,必有外忧;若无外忧,必有内惠。外忧不过边事,皆可预为之防。惟奸邪无状,若为内惠,深可惧为。帝王合当用心于此。韩相与范参政革新之事乃巩固朝廷稳定之策,何来有违祖宗之法!”

“太子殿下,您这么做……”

不等两人把话说完,赵宸打断他的话,反驳道:“若二位能提出更有效革新之政,孤便力挺二位做那宰相之位。不知二位可为国担当?”

唐介与侍御史面面相觑,不知该如何应答。

面对赵宸的反驳,唐介与侍御史陷入了沉默。大殿内空气仿佛凝固,重压之感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。

赵祯坐在高处,目光凌厉而深邃,直视着赵宸。他看着赵宸那不可一世的姿态,嘴角微微勾起,满是赞许。虽然他看似轻松,但内心却暗暗惊异于赵宸的果决和机智。

此时,御书房的窗户半开,月光洒在赵宸身上,为他那高大而坚定的身影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冷峻。

赵祯摆了摆手,示意他们退下。唐介和侍御史离开后,赵宸便向赵祯叩首,诚挚道:“父皇恕罪!”

赵祯叹了口气,说道:“这件事怪不得你,你起来吧。”

这时,门外传来内侍的报告:“启禀官家,皇城司的秦州指挥使张玮求见。”

赵祯挥手示意内侍引人,“宣!”

过了片刻,一位四十余岁的男子步履匆匆走进殿里,向赵祯躬身行礼:“微臣叩见陛下,叩见太子殿下。”赵祯轻轻挥手叫他起身:“不必多礼。”

张玮站起,恭敬地报告:“微臣奉旨去秦州查办秦凤路军指挥使范大人贪腐案,现已取证完毕。然,提人之际,军中哗变,望陛下定夺。”

周行募兵制,募兵不仅仅是充实兵员的做法,还是防止社会乱局的方式。于是朝廷常在地方受灾之时,广泛招募流民从军,在增加兵员的同时,也可以防止流民哗变。管理问题便成了最大的弊端,一切弊端仍是源于是管理的问题,招募流民并无不当,但招募后不加教战,流民便只能成为兵匪。时任滁州知州张方平谈及军队现状道:“各地的军士大多是游惰不逞之民,朝廷姑息过当,养兵如养娇子一般”。而这些娇惯跋扈的兵匪,“大则谋杀官吏,劫仓库,小则欲劫民户”,即使在平日,这些人也视训练如儿戏”。

赵祯沉着脸,听着张玮的快报。他微微抿了抿唇,眼中却并没有太大的惊讶。在权臣贪腐带着军队一起腐败,在范仲淹等人新政实施的情况下,哗变只是早晚的事,只要禁军掌握在他的手中就不必担心哗变之事无法平息。他知道问题很重,但是不改不行,不能将问题留给太子登基后解决。

就在他准备派人前去平息叛乱的时候,太子赵宸却恳求他让自己亲自出马处理。赵祯问道,“你这是何意?”赵宸没有犹豫,坦然地回答:“儿臣未经历过战事,对军务这块属于空白。若儿臣亲自去,以后处理军务之事不会受地下臣子的欺骗。”赵宸实际想试验火器的实战效果。

赵祯闻言,眉头一皱。赵宸这个理由,对于他来说,显然不够充分。正当他准备拒绝赵宸的请求时,门外传来了内侍的报告,“太子少保曹彬,太子少傅狄青求见。”

赵祯沉默片刻,然后说道:“宣。”短暂的等待过后,曹彬和狄青走进了御书房,他们听闻了秦州的变故,脸色都显得十分严肃。曹彬冲赵祯躬身行礼道:“臣等奉旨来见官家。”狄青也一并行礼道:“臣等已经得知秦州的事情,愿尽微薄之力,协助平定。”

这时,赵宸走到他们面前,正色说道:“我已经向父皇请命,希望亲自出征秦州,解决此事。”两人闻言,都是一愣,随即明白了赵宸的意图。曹彬点了点头,他走到赵祯面前,说道:“官家,臣等认为太子此言有理。太子现今虽然威望未立,但若能亲自出征,必能威震军心,立下军功,积累声望。这样一来,军中只见虎符不知皇帝是何人,不知储君是何人的情况就可以避免了。”

狄青也附和道:“官家,曹将军所说甚是。而且,以后必然会对蛮夷发动战事,若太子有此战功,当能稳定朝局,利于我大周的长治久安。”

赵祯沉吟片刻,他知道曹彬和狄青说的并无虚言。他看向赵宸,再看向曹彬和狄青,点头说道:“那好,朕同意你出征,但一定要谨慎行事。如若遇到紧急情况,立刻回京。”

赵宸立刻跪下,恭声道:“儿臣谨记父皇教诲,定当小心谨慎,以保万全。”赵祯点了点头,随后便叫赵宸退下,自己则是与曹彬和狄青留下来,仔细商议了起来。他们讨论的是如何更好地协助太子,以确保此次出征的成功。而赵宸则是回到了自己的寝宫,开始为此次出征做准备。

赵宸临走前,将范仲淹和欧阳修传来。

庆历革新是一场积极的运动,从中能拖后腿的就属谏官。年轻出头的他们刚刚步入京官,他们相信,这些直指弊端的文字,不仅仅在于兴国利民,而至于他们这代的读书人而言,是要“凛凛英风激懦夫”。凛然不羁气势不能说不对,但是不符合官场的艺术‘妥协’。太过于理想地对待政治反而会让局势失去掌舵的方向,会被政治束缚住自己的灵魂。

范仲淹和欧阳修坐在上座,两个人身着朝服。赵宸看向欧阳修道:“欧阳御史,孤即将前往秦州,出发前我有一件事要交代你,望你记牢。”

“请殿下吩咐!”欧阳修拱手站起来。

“此行,孤希望你以大局为重。切忌意气用事,若有人拿朋党之事打压你们。切勿附和,约束手下不得以此抨击朝臣。”

欧阳修皱眉道:“殿下,可若这事一直被指着,官家难免起疑心。”

赵宸摆手阻止道:“先生请听孤说完。若只是朝臣状告你们行为是朋党,你大可向父皇回避,你们是执政大臣。父皇不会因为一句朋党扣帽子而处置你们。”

赵宸转头对范仲淹道:“范参政也无需担忧,孤和父皇还是看好你们的。”

“多谢殿下!”二位拱手施礼。

范仲淹问道:“那殿下何时起程?”

“七日后就要离开京城了。”

范仲淹和欧阳修离去后,宫外。范仲淹道:“永叔,我有些话要单独与你讲!”

欧阳修点点头,随后跟着范仲淹进入一间杂物房间内,关上门窗。

范仲淹对欧阳修道:“永叔,这次殿下已经挑明了,那些新晋谏官们的口体之嫌,你叮嘱下他们别乱说话。”

欧阳修叹了口气道:“希文兄,如举荐一良士,便说是朋党相济,退一庸才。如此正直之人结舌不语,不敢公开谈论是非,乃国家之大患呀。”

范仲淹知道他什么意思,拍拍他肩膀道:“莫怕此事不会长久,待五年革新之事已定,事情便会了结。”

细微的晨曦洒满东宫,一席淡淡的忧色笼罩在赵宸的嫔妃的脸上。寂静的大厅中,太子赵宸的出征消息如一颗扎人心尖的刺,刺破了原本宁静的氛围。她们眼中尽是忧虑和不安,心中剧烈的波涛如潮水般滔滔不绝,知晓此次出征秦州,乃是西夏在旁的危险之地。然而赵宸,心系火器,对此无畏无惧。

张好好手搭在张桂芬耳边,悄悄说着什么。顿时张桂芬俏脸通红,话道:“此事,太过荒唐……”

张好好笑道:“好姐姐,太子爷不久就要出征平叛,咱们聚少离多,七日也不过六夜当天太子爷便要出行,今日不如随了太子爷的心愿也好已解往后相思之苦。”

张桂芬眼神看着赵宸,赵宸一直想提众女同眠,但如此荒唐之事也只有那些亡国之君使得,她是万万不可跟着太子爷胡闹。女儿家的脸薄,做不得如此荒唐之事。

她低声对张好好道:“妹妹休要再劝了。”

“好好。”赵宸的声音忽然响起,吓了张好好一跳。

张好好连忙跪拜,赵宸抬了抬手道:“都是自家姊妹何须拘谨。好好,你们刚刚在说什么?”

张好好道:“没说甚么。太子爷,您刚回来,妾侍备下饭菜,陪着您吃吧。”

赵宸摇了摇头道:“你们去吧。孤要练武,吃饭等晚点再说罢。”赵宸走到墙壁跟前拉开架势。

张好好和张桂芬对视一眼,无奈地起身。二人一路出了偏殿,回到寝宫。

“好好,你说我要不要真的成全太子的心思。”

“嗯?”

夜幕下的寝宫静谧而神秘,一轮明月缓缓升起,如同挂在天边的一颗明珠,铺洒下温柔的月光。那刹那间,宫内灯火辉煌,八位嫔妃轻纱舞袖,各自亭亭玉立。

她们有的安静而娴雅,有的聪慧而机智,有的善良而体贴,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魅力。赵宸坐在床边,一手持酒杯,一手揽着明兰的细腰,他的眼神深邃充满自得,透过那些缕缕轻烟,看着眼前的嫔妃们。

嫔妃们轮番上前,为赵宸献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,或是一幅亲笔画作,或是一曲婉转的歌声,或是一段婉约的乐器。她们的言语和行动都充满了对赵宸的爱意。赵宸接过她们的礼物,神情温和,目光充满了欣赏和感动。

这一夜的行径使得殿外守着的宫女脸色通红,低声不敢细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