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历史军事 > 定南卫:楚王府 > 第195章 一些旧人(1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杨威今日穿的还是那一身铠甲,墨发如瀑,剑眉星目,鬓若刀裁,大宁秦王殿下这股子吹惯了西北风沙的威武之态,呼之欲出。

“儿臣参见父皇”佩剑自然是交给了帐外的羽林卫,杨威披甲跪地请安。

“起来吧”杨景瞧着这个一月前,还为了自己皇叔“身死”的流言,跑到甘露殿来惹得龙颜大怒的儿子,眼里还是多了几分父亲的柔情。

“来得不巧,朕刚刚用过膳了”

“儿臣刚刚用过了,若是儿臣来了,在父皇你这里,怕是吃不饱”说来也奇怪,比起其他几个皇子见了杨景,不是端着,就是拘着,倒是这最不读诗书的杨威,在杨景跟前敢如此随性。

“笑话,天子管饭,还能吃不饱?今日是怎么想着来找朕了,若是为了那事,自己外面跪着去,朕没话同你说”

陈和瞧着这父子俩你来我往,悬着的心又缓缓放下,到帐外唤那内侍去提一壶好茶来。

听到杨景取笑自己,杨威一个在边关威名赫赫的秦王殿下,竟然像那稚子求饶一般:“父皇,儿臣知错了,若是父皇还没消气,儿臣现在就去外面跪着,等父皇消气”

说罢,又转过身去,好像是真的出帐去跪地请罪,可没等来杨景预期中的喝止,走到门口,又转身回来:“父皇”

“不是要去跪么?朕没拦着啊?”

望着自己这个从小一口一口“威儿”喊到如今撑起大宁西北边塞,虎骑之名冠绝天下的杨威,杨景嘴里是玩笑,实则却是天下父子难得的一份亲近。

坐到了那张龙椅上,一般的父子相亲对杨景来说就是一种奢望了,无论他如何对杨智,自小守礼的杨智都是先为人臣再为人子;杨复远心思驳杂,性子阴沉,不喜言笑,在自己跟前则更是事事多留一个心眼,一句当作两句听。

杨洛则是自小没有母亲,性子怯懦,到了自己跟前也是哆哆嗦嗦,原本还有个杨宸,可这五年的疏远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再回到从前。杨宁是幼子,身处禁内,明妃管教太严,少年老成,失了几分天真悲悯,他也只是当作宠爱。

宠爱和亲近,可并非能一概而论的事。如今能让杨景觉着同从前无异的,唯有杨威一人。等杨威死皮赖脸的将杨景扶下坐好,还好一番殷勤逾矩亲近龙体给他垂肩。

杨景才止了继续玩笑的意思,“来到底是为了何事?”

“儿臣真的没事,就是来问问父皇,是不是可以等七弟大婚后儿臣才回封地啊?”

“是,朕已经下诏了,你们几个,难得回来一趟孝敬朕,怎么,腻了,想回去瞒着真又溜到大漠里吹吹胡风了?”杨景的发问,自然又是让杨威舍了那份在秦藩虎骑面前的杀伐果断。

轻声说着:“儿臣知道瞒不过父皇,可父皇没说话,儿臣便以为父皇许了不是?”杨威的脸上一如少年时那般无赖的神色,着急叩首再道:“既然父皇让儿臣多待几日孝敬父皇,那儿臣谢父皇恩典,不过今日来,的确还有一件事”

话音未落,杨景就自己叹气:“坐下,有事就说,朕知道你来献殷勤就没那么简单”

杨威也不客气,竟然真的松了手,跑去接过陈和倒满的茶,自己先喝了一口。等到陈和心领神会退出帐外之后,方才说起了自己心里的事:

“北伐的事,父皇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?咱们是今年打,还是明年,能不能给儿臣一个准信,让儿臣好早做准备”

早先是奉安国丧,不宜兴议兵事,可这几日了,北伐的事还是没个声响,杨洛之前在长安城里所言的出海靖平,收复孤悬海外的东台岛的事,也没准信。

打仗要的就是兵马不动,粮草先行,像和北奴蛮子这种大仗,少说要提前个一年半载准备。

瞧着那些随驾的公侯们一个个在私下议论,杨威心里就发痒,早就恨不得出兵大漠,像自己皇叔那样,撵狗一般的将北奴王庭撵到那漠北去。打一个“漠南无王庭,单于不东望”的一世太平出来。

“想打仗了?你就放宽了心,到时候有的是仗给你打,你既然问了,那朕就先说与你,兵部的意思,兵分三路,中路出连城,北路由北宁城出兵牵制,到时候朕就把直捣王庭这件事,交你来做,你要替朕,替这大宁,出尽这几年的恶气,给这天下,打一个太平出来。没有太平,咱们大宁如何能见到盛世”

杨景所言,同杨威所料的相差无几,三路齐出,让那北奴蛮子不知虚实,往哪面逃都不是法子。

“可中路道,三镇之军已经北调,父皇打算交给谁来做?”

这也是杨威忧心的事,若是真的按着三道齐出,身居中位的连城之军最稳也最险,毕竟围魏救赵的故事,随着互市之后,连北奴的小儿都能讲出几句。一旦丧心病狂的置王庭于不顾,直接南下破连城而围长安,可就是比谁更早拿下。

北奴的王庭可以在草原上搬来搬去,可长安不行,连城也不行。

杨景心里也是忧虑此事,如今的连城是分作九边,三镇之军北调过后,在长安正北也就是十二万人,交给谁来统率,是一个最大的难题。

要威望够重,可以压服这四伙人,压住手里那些将门公侯子弟,也要是一个老道的名将,在瞬息万变的战阵上,可以让长安的北面,固若金汤。

细想下来,符合这两点的,只有三人,定国公曹蛮、护国公邓彦、邢国公李复。都是跟着先帝打天下的老将,可一人如今卧病在床,一人垂垂老矣,一人在福闽道多年,不问北地边事。宇文杰不领兵,姜楷太年轻,独孤家信不过。留给杨景的选择,在大宁的二代武将大多因六年前楚藩而折戟过后,着实不算多。

杨景没有作答,只是顾左右而言他:“威儿,你知道,朕这福地,替朕看门的是谁?”

“是先武定侯,宇文靖”

........

似乎这一夜,总有人要来帮杨景回想起他来。

从桥山确定作为杨景的福地之后,随葬到此处的,也就寥寥数人。第一个迁来此处的就是被先帝追封为武定侯的宇文靖。如今就在这桥山脚下,五里之外,成全的绝不仅是两代天家和宇文家这君臣相亲之意,更有对宇文靖发自深处的怜惜。

无论杨景是宁国公府的长子却无少公爷之名,还是做了不得圣宠,人人都瞧着不可能是奉天殿遗诏里所写的齐王殿下,宇文靖从来就没有对杨景不敬半分。若说谁是真正的齐王党,放到广武帝的那座庙堂之上,谁人都会知道镇国公府来日的主人是最早,且许久以来唯一坚定站在杨景的齐王党。

楚王府的那座门,宇文靖在杨泰娶了姜韵,而让宇文云成了长安的笑话过后,再未踏入半步。

至于北伐路上,向来身体强健的宇文靖怎么就会突然受了急病,身死班师途中,杨景登基之后查了一遍又一遍,唯一能得到的答案,就是北奴人在那河里投了毒,而宇文靖的大营又恰好建在了河边。

行军之事本就绝密,如何能恰好知晓宇文靖在何地扎营投毒,又恰好把那水最早送到身为主将的宇文靖口边。都一并消散在了无处可寻的迷雾里。只留给若干年的后人翻阅泛黄的史册时,几声悲叹英雄早亡。

杨景身为帝王的那股直觉倒是很直白的告诉他一个真相,宇文靖或是因自己而死,而最大的嫌疑,要么是先帝,要么是那周德,要么是宇文杰和杨泰四人中的一人。

至于究竟是谁,时过境迁,无从查证。

不知为何,从北伐讲到选将,再到讲起从前的旧事,那支烛火就真的比预料中燃得快些。在杨威跪安离开以后,在这杨景自己千秋万岁之后的福地之上,杨景并没能得片刻的心安。

一是杨宸去了赵家岗的事,让他不知为何涌起一阵心酸,生了一份念头,昭告天下,让那已经离了十八年的女子,迁到这里来与自己同葬。可那就意味着,一道圣旨,给赵家平反,给她封后。是破天荒的任性一次,还是就这样,只让自己难受,杨景还在徘徊。

二是,涌上心头的旧事不止这一桩,也一样在这福地的不远处,还有两座的被遗忘在一角的陵寝,还有一个长眠遇刺的旧人。

杨景,还想去看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