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历史军事 > 推背图之大唐帝国 > 第115章 李泰编辑括地志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自从上次夺嫡风波后,李泰在魏王府常常怏怏不乐。王珪看出了李泰不甘心沉沦的心思。就试探地问道:“魏王殿下,你为何数日来闷闷不乐?”

李泰答道:“前些日子朝廷里盛传小王有夺嫡之心,现在小王是处处小心谨慎,生怕再造事端。”

王珪微笑着说:“魏王殿下,您大可不必因噎废食,可以另辟蹊径?”

李泰一听王珪说有办法,急忙躬身向王珪请教:“请先生明示!”

王珪徐徐说道:“我说的另辟蹊径是,孙子兵法云:以迂为直,以患为利。”

“但闻其详!” 李泰问道。

“其策略是效法圣上当年的韬光养晦、博取盛名。当年圣上受封天策上将之后,高祖(李渊)也曾意识到圣上的兵权过大,于是开始限制圣上的兵权,让圣上留在长安做一个闲散王爷。而圣上为了让高祖和隐太子(李建成)安心,在自己的天策府内建立了一个文学馆,以研究学问为名,找了房玄龄、杜如晦、杜淹、虞世南、于志宁等十八位学士常讨论政事、典籍。后来,这十八位学士,成了李世民夺嫡大战当中的智囊团,帮圣上策划了很多事情。圣上登基之后,这十八位学士不少人成为大唐的宰相!这就是传为佳话的‘十八学士登瀛洲’。”

“此计甚妙!先生是建议小王效法圣上当年以设文学馆的名义,延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。”李泰为人聪慧过人,经王珪一点拨就通。

“魏王,我们延揽学士们在魏王府编辑《括地志》的书。这本《括地志》,将成为大唐第一部地理百科全书。这部书编辑完成之后,殿下的声望将瞬间大涨,从此以后殿下将从一个闲散王爷,一跃成为当世大儒。到当时,殿下的声望将远远超过太子,那么以后做一切事都顺理成章。”

“明白了!” 李泰大喜。

次日,在朝堂上,李泰上奏:“儿臣向圣上奏请:在魏王府设置文学馆,专门修撰《括地志》,将全国划分为十道三百五十八州,以州为单位,分述各县沿革、地望、得名、山川、城池、古迹、神话传说、重大历史事件。编着了一部全面反映盛唐时代行政区划和地理情况的百科全书。”

李世民大喜,于是下诏命:“在魏王府内设置文学馆。”

李泰一看李世民恩准了,就趁火打铁,奏请:“请圣上恩准,拨付给儿臣用于编辑书籍的经费及招揽人才。”

李世民听罢,非常豪爽地答应:“诏命户部度支用于编辑书籍的经费;由卫尉供设帷帐,光禄寺供给膳食;至于人才,可以从朝堂之中的大臣中挑选。”

于是,李泰在魏王府里设置了文学馆,从朝臣中遴选出饱学之士:着作郎萧德言、秘书郎顾胤、记室参军蒋亚卿、功曹参军谢偃等人,在李泰的主持下,由这些学士们共同修撰《括地志》。长安城内的贵族子弟也来这里凑热闹,搞得魏王府门庭若市。

由于修撰《括地志》需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导致了李泰每月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太子李承乾,谏议大夫褚遂良进谏道:

“自古立嫡以长不以贤,立子以贵不以长。太子为国家的储君,所以可以用物不计多寡,地位仅次于圣上,其他皇子均不得攀比,这是为了杜绝其他皇子有觊觎太子之位的祸源。自古国家就有嫡庶之分,庶子虽受皇帝宠爱,用物不得超过嫡子。如果应该亲近的人反被疏远,应该尊贵的人反被轻视,就会使私恩危害公义,迷惑人心,搅乱国家。现在魏王的供给物品超过了东宫,朝臣们都认为不妥。从前西汉窦太后喜爱梁庄王,封赐给他四十余城。梁庄王修筑苑囿三百里,修建宫室耗费资财巨万,得到汉景帝赏赐的天子旌旗,出门的排场效仿天子,随从动辄千乘万骑的帝王待遇,一不得志,就发病而死。现在圣上为魏王长久之计考虑,应当警戒他注意节俭,还应选择德能双馨的师傅教育他谦虚俭朴,勉励他学好经典,使他成为有德之人,这才是保全魏王长久之策。”

李世民听罢褚遂良的谏言后,默然长久,感叹道:“看来教育子女,朕远不如文德皇后。”

自魏王府设置文学馆以来,李泰以王珪为谋主,趁机招揽了驸马都尉柴令武(柴绍之子)、房遗爱(房玄龄之子)等人充当心腹,以韦挺、杜楚客(杜如晦之弟)等人为魏王府事,帮助李泰贿赂馈赠朝中重臣,攀附结党。

虽然魏王府已是人才济济,但是王珪还是不甚满意,他觉得李泰最需要招揽像袁天纲这样当世奇才。于是,王珪对李泰引荐道:

“魏王殿下,袁天纲乃当代诸葛孔明,当年玄武门之变,圣上除了有房玄龄与杜如晦两位谋士之外,还得到了袁天纲的鼎力相助,才能顺利地政变成功而登上皇位。殿下如果想顺利得到太子之位,要延揽像袁天纲这样的人才为我所用。”

李泰点头称是道:“先生所言极是!如果袁天纲能为我所用,太子之位可以唾手可得!”

于是,李泰请王珪带着重金去延揽袁天纲。

王珪来到袁府,见到袁天纲说明来意:“袁贤弟,上次终南山我与你相逢,我曾有请你辅佐魏王的提议。这次我专门受魏王重托,想聘请你为魏王府事,与我一起辅佐魏王。”

袁天纲直接回绝道:“上次终南山与您相见,我曾劝诫您记住圣上与隐太子争夺皇位的前车之鉴。现在魏王与太子为太子之位相争,将又是重蹈兄弟相残的覆辙。请您三思啊!”

王珪看到袁天纲态度坚决,只好灰溜溜地回去复命。

高淑行看到这一幕,担忧地问道:“先生,您这次拒绝魏王的邀请,只怕魏王一党将会对您不利。”

“小妹,现在朝堂之上,群臣们都在站队,多数为魏王一党,也有不少朝臣站在太子一边。他们期望着有朝一日自己下注成功而求收获巨大的政治利益,这种事为我所不耻。” 袁天纲侃侃而谈。

“此话怎讲?” 高淑行问道。

“当年圣上与隐太子相争,玄武门之变后,隐太子完败,隐太子、齐王及他们家的男丁几乎全部被杀,仅有李承文幸免于难。为此,我一生都对李婉顺感到愧疚,今日这种事将会再次出现,我已决定:宁可做一长安街头算命的穷道士,也不掺和到这种政治旋涡之中。”

“有道理!他们谁愿意政治下注而求富贵,谁就去做吧,我们不掺和,我们还是过那种‘恪守本心,无愧于心’的生活。” 高淑行赞同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