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其他类型 > 皇后的转生日常 > 第131章 满意了?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“陛下,我朝素以孝、礼、法治天下。今日康妃之死,纵然重罪,也应该依照律例处刑,而非白衣卫、东厂之私刑论处,这不符我朝律例,更不符《兴皇大礼》。何况,新明年间,世宗明皇帝曾尽罢厂卫,政治清明,无特务之恐怖,无检校之危患。明帝敕令,后世子孙,切莫行厂卫之恶。昔年,陛下重建厂卫,已违背祖训,今日又纵容厂卫动用私刑,此乃大恶!”

这话说得激烈,也实在是不将皇帝的脸面看在眼里。

怒声间,王启询问曹连,他是何人。曹连望了一眼,又揣度一番皇帝的心意,轻声道:“这人是梁绛,去年跟着礼部使团前去斡罗斯进行会议。不过……这人因遭弹劾,结果外放了一段,而后因为其秉直敢言,得到了齐荣的提拔。”

好一个秉直敢言,这分明是指着自己的脑袋大骂一通。王启暗自摇头,觉得这人虽然气魄很足,但还是少了些技巧。这样的人,不适合在言官群体待着。而且,令王启更不满意的是,辞职一事还牵扯到了都察院,顾汾的影响力可真大啊。

尽管看不清面目,但华青云等人已经觉察到皇帝微微扬起的怒意,一直用眼神警告着梁绛,不要再说下去,这不是逆皇帝的面子吗?然而,梁绛似乎是进入了状态,任谁也拉不下来。

“简直是胡说八道!”

不等华青云和皇帝有什么反应,太傅李评站起身来,拄着御赐的龙头拐杖不停地瞧着地砖,引起众人的注意,“前朝的剑,还管不到本朝来。”梁绛见状丝毫不放,连连表示:“我朝与前朝同出一脉,都承袭太祖高皇帝、太宗文皇帝,为何管不得?”

“看你这圣人之书也是白读了。”李评硬气得很,不论资历年龄还是官位,都比小小言官的梁绛高到不知道哪里去,“陛下,请恕老臣直言。”王启自然允许李评的“回怼”,面对这样的耿直官员,自己巴不得找个替罪羊。但小心点,别把太傅给气坏了。

“太傅……”华青云刚要阻止,却被李评一个拐杖挡了回去。这分明,不是他该插手的。

李评是太傅,平国公,又是皇帝外孙的亲家祖,往日里一声不吭也就罢了,今日站出来挡在皇帝的面前,想必是有他的深意。至于王启,原本没想到太傅的主动出击,但事已至此,也就顺水推舟。

“梁谏员,你要明白,陛下虽恢复厂卫,但从来未对官员动用私刑,他们在本朝的地位,乃辅佐皇帝查案、纠劾,巡察百司。前朝的恐怖政治,什么时候用来了臣等这里?有吗?你们扪心自问。”李评这话给了厂卫一个基调,却也转移了视线——且不说康妃之事,而是将厂卫的性质说个清楚,“若真有特务政治,那么你,梁谏员,还有其他蓄意挑事的少数人,老身可就不知道你们能活到什么时候了。”

这话是一个警告,而且也透露出,太傅在这件事上并非全不清楚。皇帝将康妃处死,就引起刑部的大惊小怪,这事情看似简单——受到顾汾影响的门生纷纷涌动,向皇帝要个说法;但有人看得清楚,这是对白衣卫、东厂发泄自己的不满。 毕竟,厂卫在监视官员方面,可是一点也不落下风。皇帝也乐得其成,但有些暗藏鬼胎的官员们是无论如何都没法接受的。

“而且你们关注康妃之死,怕不是找皇帝要个说法,而是另有所图对吧?”李评也不遮掩,将这话近似挑明了说,让这些人看看胆量。尽管有狐假虎威、虚张声势的成分,但只要皇帝不发话,一切都是未知数。这会儿,那些异见者集体噤声,就连梁绛也渐渐沉默下来。

李评由此看得透彻,这些人借着康妃,实际戳得是厂卫的过错。

“这不能相提并论,厂卫的设置明明是皇帝私立,又如何……”梁绛继续解释,但没意识到自己说错话来。

“私立?何为私立,臣子与庶民豢养家兵府卫,这才是私兵,这才是私立。陛下以明文规定,设立厂卫,是皇家之命,朝廷之令,又何来私立一说?再说了,当年重设厂卫时,诸位官员有几个真心反对的?现在知道错了?”平国公一声呵斥,将梁绛打个落花流水,虽然这还没到真功夫,但这位谏官已经是百口莫辩。

其实,李评心底也在打鼓,若是齐荣这样的家伙上来,自己未必能上得来。虽是太傅,但他不重文治,不如武艺打一架来得实在。可惜自己老了,手脚功夫也不彻底了。

至于御史大夫,齐荣自然是半句话没说,默默地观望着李评与梁绛的对峙,还有皇帝表现的态度。见到李评得胜,王启暗自喜悦,心想自己不用以权势压人,实在是轻松。他递给曹连一个眼色,就此打住。

曹连领命,立即道:“平国公,您也年数不小了,不必和这些晚辈生气。诸位大人,陛下的意思是, 今年五月是太孙的大婚,皇后娘娘也即将生产,更不要说陛下的外孙女嘉祥郡主,与平国公府的结亲。至于常庶人,所犯之罪实在深重,陛下为了今年喜事,不宜大动干戈。不然的话……”

曹连顿了顿,打量着这些官员能否参透圣意。本来,这些话不该在朝会上公开说明,但已经有人来找皇帝的麻烦,这事儿临近捅破的边缘,也是无妨。“株连族亲,实在不是什么吉利。钦天监说明,今年不宜杀戮。”

听到这话,刑部也好,都察院也罢,官员们都倒吸了口凉气——尤其是那些品阶不算高但还是入朝的官员,怎么也想不到康妃的罪过能有这么大?但皇帝和曹连,也没告诉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。

这时候,有胆大的官员想要继续追问,但被齐荣和胡良二人叫住了。这一幕,看在王启的眼中,心中生了些念想。

但正因为曹连的解释,大多数人也不再追究这事,选择沉默下去。大朝会继续,只按照预定的程序走下去,走向了尾声。

朝会尽散,皇帝、平国公和华青云三人走在前往翊坤宫的宫道上,这是莫大的恩赐。毕竟,不是什么人都能在后宫随意走动的。当然,他们二人也不能继续深入,只是到御书房——和翊坤宫几乎在一条道上,就要停下来,领命离开。

在路上,王启脸色不算好看,还不停盯着华青云,让他有点心惊肉跳。

“阁老,你可没和说我说过,齐荣和顾汾之间有什么联系?”王启淡淡说道,仿佛在聊些日常。但听者知道,皇帝这是有气了。齐荣和胡良——顾汾的门生站在一起虽不怪异,但显而易见,梁绛就是他们推出来的挡箭牌,用如此激烈的言语来对付皇帝,任谁的心里也不好受。

王启不是赵家天子,脾气没那么好——而是承袭历代先皇帝的坏性子,对这些结党和痛骂自己的官员,表达了不满甚至敌意。若不是李评拦着自己,王启恨不得将梁绛、齐荣和胡良三人调去外省,永不回京。

“陛下,结党是很正常的事情,历朝历代,哪怕是太祖太宗,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件事。”李评平静地说道,希望王启能直面这一事实,“对这些人,不要寄予厚望,也不赐予要职,让他们安分守己在自己的岗位上,尽其所能就行。”

王启正有此意,于是指派于尚书一封调令将梁绛送出京去,让他到市舶司任职。按照王启的意思,梁绛对西洋策论较有见解,不如让他在合适的位置,与外国商人打交道,而不是在京城与自己磕磕绊绊。

这固然有皇帝的私心,但外务司和吏部也没反驳这事。

至于齐荣和胡良,他们在各自岗位还算尽职,就算有暗中勾连,也不做太大的处置。

“陛下,顾汾的尚书之位……”华青云提到这人,内心也是烦乱得很。

“准了,谁说也没用。这可是他自己递交上来的奏疏,也没人怪他。”王启轻轻摆手,表示这事儿尘埃落定,“再说了,齐荣也好,胡良也罢,他们今天有谁提起顾尚书请辞的事情?这说明什么,他们对此也不甚在意。”想起这些,王启又开始怀疑,顾汾是否真的知道这件事,还是说,另有内情呢?

是时候派李群调查一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