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历史军事 > 古今中外奇案录 > 第42章 法外开恩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在北宋的中叶,广南县新上任的文知县甫一抵达,便被一桩积年的悬案深深吸引:当地一名守寡已满三载的贾姓女子,被指控与人有染,并且为了谋夺家产而狠心毒害了情夫。然而,当此案判决落下,民间舆论哗然,不满之声四起,前任知县因不堪民怨压力,不得不将案件束之高阁,使之成为了笼罩在广南县上空的一团迷雾。

这位文知县,一个名副其实的破案狂人,江湖人称“案影”,如同他的外号所示,无论何处出现疑难杂症般的案件,他都会夜以继日地研析案情,直至水落石出。然而今夜,在他品读这桩扑朔迷离的悬案记录,感慨万分之时,窗外月色朦胧,凉风习习,一种前所未有的倦怠感悄然袭来,他竟罕见地伏在公案上沉沉睡去。

自踏入仕途以来,文知县对每一份卷宗都如获至宝,废寝忘食,今晚的困倦令他颇感蹊跷。就在这恍惚之间,梦境里突然浮现出一位身披金甲的大神,威严肃穆地告诫:“此案件内藏乾坤,文大人应依情据理,公正断决,将来必得无量福报。”文知县闻此言,不觉肃然起敬,恭敬拜倒回应:“定遵法旨,不敢有违!”

话音未落,梦中的金甲大士已随着一阵清风消失得无影无踪。文知县陡然惊醒,额间冷汗涔涔,心中暗自称奇,同时也深感此事并非寻常奸情那么简单,其中必定裹藏着重重隐秘、玄妙莫测的疑窦,亟待他用心挖掘、抽丝剥茧,还真相于世间。

次日晨光初照,文知县下令将身陷囹圄的贾氏押至公堂。此刻的她,遍体鳞伤,衣物上布满了鞭笞留下的痕迹,千疮百孔却无法掩盖其绝世姿容与端庄风情,纵使有着摄人心魄的魅力,仍旧不失沉稳庄重。

当贾氏在刑痛中挣扎着跪拜于文知县面前时,她咬牙低语:“罪妇贾氏,参见大人!”

文知县深思熟虑地审视着眼前这名女子,暗自点头赞许其坚忍不屈,举止间透出一股并非寻常奸情犯所能有的气度和识大体的风范,不禁心生疑窦,仿佛看到了冤情背后的可能。

他示意衙役将贾氏扶起,让她坐在一旁,温和地道:“既然此案背后或有隐秘曲折,你为何还要画押认罪呢?如果有冤屈,不妨直说,本官定会为你查明真相。”

贾氏感激涕零,微微点头道谢,然而眼角泪花闪烁之间,又显露出一丝愤恨之意,强忍哽咽言道:“贱妾命薄如此,只求速死,与我那冤死的夫君早日团聚,别无他愿。”

文知县闻此言,眉宇间浮现出一抹深深的忧虑。通常情况下,当犯人得知县令有意为其洗清冤屈时,都会涕泪交加,倾诉衷肠,期待沉冤得雪。然而贾氏的态度却迥然不同,一心求死,似是对世间种种充满愤慨与绝望,这更让文知县坚信此起奸情案内必定另有蹊跷,亟待揭开重重迷雾,探寻真相。

文知县沉吟片刻,目光坚定地对贾氏说:“身为父母官,本职便是守护公正,断不可让冤案流传于世。观你一案疑窦丛生,亟待详查。今日我决定暂且放你回家,望你能助本官查明真相。”

贾氏听闻此言,瞬间愣住,原本认定必死无疑的她,竟有机会重获自由,感激之情溢于言表,连连叩谢后,欢喜离去。

时隔两日,文知县乔装成一位商人,悄然来到贾氏所居住的街区。他留意到街角处有一家生意兴隆的茶摊,遂信步走进,要了一杯茶坐下。

茶摊老板为人稳重大方,善解人意,因此吸引了众多茶客光顾。见文知县独自饮茶时一声长叹,老板立刻上前关切询问:“客官有何心事不妨说出来,大家伙儿一起分担也能宽慰人心。”

周围的茶客们纷纷附和,笑语道:“咱们这茶摊上,大伙儿常借品茗之机互诉衷肠,毕竟人生百态,各有不易。”

文知县适时轻啜一口茶水,以商人的口吻假意感慨:“唉!我这一生奔波劳碌经商,不幸早年丧妻,家中无暖榻之伴。如今步入不惑之年,愈发渴望找个贤良女子共度余生。”

他接着用略带伤感的语气说:“实不相瞒,在下最中意的就是寡妇,她们经历过世事沧桑,懂得如何体贴照顾男人。”

众茶客听罢哈哈大笑,一致认为这位“商人”是个直率真诚的人,于是争相出谋划策,打开了话匣子。

“您还别说,这条巷子里就有一位出了名的好女人。”

“可惜啊,被坏人陷害,弄得名声受损。”

“是啊,那女人多好的一个人,大家都盼着她能有好报。听说新来的文知县是个明理人,已经让她监外候审,准许回家了。”

听着众人七嘴八舌的议论,文知县内心窃喜,面上不动声色,心中却有了盘算。他故作随意地问:“如此深明大义的寡妇是如何陷入牢狱之灾的呢?”

说罢,文知县从怀中摸出几贯铜钱,满脸笑意地说:“在下对她颇为倾慕,这些钱权当今日茶资,请各位细述她的故事,让我得以了解其人。”

茶客们见状,无不欣喜,他们原本对贾氏之事愤愤不平,如今有人愿出资买茶请他们讲故事泄愤,自然视为伸张正义之举,踊跃参与其中……

贾氏,这个看似普通的女子,实则身世坎坷,命运多舛。她本出身于官宦世家,家中富贵,生活无忧。然而,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,让她的生活陷入了深渊。

她的父亲,一位曾在御史任上叱咤风云的官员,不幸遭到奸人陷害,被发配边疆。在漫长的流放路上,老御史病重垂危,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,于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——将心爱的女儿嫁给当地一个平凡的生意人。他希望女儿能过上平静的生活,远离官场的纷争和险恶。

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苦命的御史。他终究没能熬过病痛的折磨,客死他乡。幸运的是,那位生意人出于善心,出资厚葬了老御史,并迎娶了贾氏为妻。本以为从此能过上安稳的日子,谁知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

婚后不久,生意人的儿子因身染痢疾而英年早逝。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贾氏大受打击,更让她遭受了无尽的委屈和辱骂。那家人人前人后大骂她克夫命,丧门星,仿佛她的存在就是一场灾难。而那些地痞无赖,更是趁机欺负她,觊觎她的美色。阿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,他常常趁家中无人之时翻墙而入,对贾氏进行调戏和侮辱。

贾氏为了保护自己一岁大的儿子,只能忍辱偷生。她心中只有一个愿望,那就是把夫君的骨血养大成人,希望他将来能取得功名,光宗耀祖,为自己和父亲洗清冤屈。

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这个可怜的女人。那家人的侄子,一个生性好吃懒做、奸诈下流的家伙,时常借着亲戚关系侵犯贾氏。他的行为越来越肆无忌惮,让贾氏的生活陷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。

就在这个时候,一件离奇的事情发生了。那侄子在肆无忌惮地危害贾氏清白时,竟然不小心误食了这家人为毒杀耗子所做的包子,一命呜呼了。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不解,难道这是命运的报应吗?

深夜,村中的灯火逐渐熄灭,唯有一家的灯火依旧通明。乡邻们窃窃私语,议论纷纷,原来,那家的祸根终于除去了,大家都暗自庆幸。然而,谁也没有想到,这竟是一场更大的阴谋的开始。

贾氏的家人,一直担心她那出众的美貌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,辱没门风。于是,他们竟然联手那侄子一家,编织了一个恶毒的谎言。他们诬陷贾氏与人勾结,企图谋财害命,甚至将罪名栽赃到了她身上,将她告到了官府。

当时的父母官,昏庸无能,竟然轻信了这等谣传,将无辜的贾氏投入了监狱,甚至判处了斩刑。幸运的是,这位糊涂官后来被调离,新任的主官却是个英明之人。他重新审理此案,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冤屈,将贾氏释放。乡亲们都说,这真是苍天有眼啊!

然而,这一切的转折,却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。新任的文知县在茶馆里听闻了贾氏的遭遇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。原来,这贾氏竟是他恩师贾御史的女儿。他深感此事必有蹊跷,决定亲自调查,为恩师的女儿洗清冤屈,保全她的名节。

经过两日的深思熟虑,文知县越发觉得此案疑点重重。那包子中的耗子药,怎会轻易让一个混子得到?这其中的缘由,似乎很难自圆其说。于是,他决定亲自前往贾氏家,一探究竟,希望能找到真相,为贾氏洗清罪名,还她一个公道。

第二日清晨,文知县洗漱完毕,他命令三班衙役前呼后拥,声势浩大地前往贾氏家,誓要查明真相,为贾氏洗清冤屈,并向世人昭示正义。

一行人进入贾家的宅院,只见贾氏抱着孩子,头发散乱,正被公婆大声辱骂。那些污言秽语如同利剑般刺向贾氏,让她无地自容。

文知县见状大怒,他严厉地训斥两位老人:“贾氏乃忠臣之后,嫁入你家已算是高攀。你们竟如此不明事理,虐待儿媳,简直是天理难容!”

训斥完毕,文知县当场立下协议,宣布:“此侧院从今日起判归贾氏母子居住,你二人移居后院,不得再侵犯她们母子!”

两位老人被吓得战战兢兢,赶忙签字画押,磕头认罪,然后灰溜溜地离开了。

过了一会儿,文知县让手下人退下,单独将贾氏叫到内房。他向贾氏诉说了自己和其父贾御史的师生情谊,并表明自己为了维护正义和报答恩师的情谊,有意为贾氏开脱罪名。他希望贾氏能够说出事情的真相,以便尽快结案。

听到文知县的话,贾氏泪流满面,她跪拜道:“大人的恩情,犯女没齿难忘。但毕竟有人因我而死,我只求一死偿命,以免毁了大人的清誉!”

文知县见贾氏如此深明大义,心中很是欣慰。他扶起贾氏说道:“你难道不念及孩子的亲情,放任他孤苦无依地长大吗?还有,你父亲贾御史是忠烈之士,只留下你这点血脉,你难道要让他断后吗?”

贾氏听到文知县说得如此慷慨激昂,心中更是感激涕零。她忙跪下说道:“妾愿意说出实情,望恩公思量。”

说完,贾氏抚额望天,似乎在告慰亡父的在天之灵,也像是在祈祷神灵宽恕她的罪恶。她深吸一口气,缓缓说道:“其实,人是因我而死的!”

贾氏的声音中带着深深的痛苦和惶恐,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恐惧和绝望的时刻。她知道,自己的话语将揭开一段尘封的往事,而这段往事,是她永远不愿回忆的噩梦。

“那时,相公刚刚死于痢疾,家中正忙于办后事。那家侄子,以帮忙之名屡屡轻薄于我。但念及相公刚入土为安,我便好言规劝,希望他能收敛行径。谁知……”

贾氏说到这里,泪水再次涌出眼眶。她知道,自己的故事才刚刚开始,而真相,远比她想象的更加复杂和残酷。

善良往往成为被欺凌的借口。那个侄子,借着守灵的便利,竟在半夜时分闯入贾氏的住处。他不顾新亡之人的安息,竟然在草铺上对她施暴。

那一刻,贾氏心如死灰,身陷绝境。上天无路,入地无门,她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子,除了痛哭流泪,又能怎样?更何况,她还有一个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,需要她的保护和照顾。

她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咽,默默忍受这无尽的屈辱。

自那以后,贾氏便对这家侄子严防死守,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。然而,祸患却并未因此停止。那家二老竟然有意将侄儿过继过来养老,于是搬进了贾氏的家。

每隔一段时间,那个侄子就会在深夜撬门而入,侵犯贾氏。这种永无宁日的日子让贾氏忍无可忍,她甚至有了寻死的念头。但是,她又怕自己的儿子会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,只能继续忍辱偷生。

在这种无尽的侵犯中,贾氏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。她偷偷地将公婆买来的耗子药融进了胭脂中,精心打扮自己,让自己看起来更加魅惑。

她想着,这样美丽的自己,那家侄子肯定会更加疯狂。果然,在侄子肆虐的放纵中,他咽下了含有耗子药的胭脂,回去后便七窍流血身亡。

巧合的是,公婆为了药耗子,在侄子的房中包了两个药包子,其中一个却不见了。他们怀疑侄子是误食了耗子药而亡。

那两位老人怕惹上官司,又担心贾氏长得太美,耐不住寂寞,会找个男人上门,夺走他们的家产。于是,他们竟然伙同侄子的家人,诬陷贾氏勾引男人,图财害命,企图以此绝后患。

文知县听完贾氏的叙述,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。他明白,虽然那个侄子丧心病狂,死有余辜,但毕竟是因为贾氏而丢了性命。这让文知县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。

“罢了罢了!”文知县长叹一声,他抬头望向天空,心中感慨万分。他明白,这世间的万物,都无法做到绝对的清白。这样的案子,终究只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,任由后人去评说。

下定决心后,文知县扶起跪在地上的贾氏,温言劝慰道:“你要好好抚养儿子,将来让他取得功名,不仅可以为你父亲贾御史翻案,也能为夫家光大门楣。你的母性之伟大,将会因此得到彰显。”

最后,文知县郑重其事地警告贾氏:“此事只有天知地知,你知我知。你必须守口如瓶,不可泄露给外人,以免引火上身!”

贾氏听后,感激涕零,她跪地而泣,向文知县表达深深的谢意。她发誓会好好抚养儿子,回报正义,不辜负文知县的法外开恩。

回到县衙后,文知县沉思良久,终于提起笔来,准备向上级申诉。他写道:“关于贾氏所谓的奸情案,完全是误告。此案的真实情况是,因这家儿子病亡,其父母便过继了侄儿上门,意图让他为自家养老送终。然而,因家中耗子泛滥成灾,二老便买了毒药,包成包子,放置在侄子的房间,意图药杀耗子。却不料侄子误食了毒包子,中毒身亡。二老为了逃避法律责任,便诬告儿媳贾氏有奸情,并害死了侄子。这真是令人发指,天怒人怨,民愤极大。”

半个月后,刑部回函,宣布贾氏清白无辜,责令二老赔偿半数财产给贾氏,用于抚养儿子,以示公正。文知县看到这份官函,心中大喜,立刻命令衙役张贴告示,将这一消息公之于众。乡民们纷纷称赞文知县是青天大老爷,他的公正无私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。

年终考核时,因为万民上书,文知县被升任为刑部侍郎,负责清理冤案,为百姓造福。这个故事传遍了四方,告诉人们一个真理:有时候,善意的法外容情,是为了维护更多人的生命和正义的尊严。文知县的智慧和公正,不仅让贾氏得以昭雪,也为整个社会树立了正义的榜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