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其他类型 > 草木情魂 > 第168章 “紫薇砖”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秦苏怡还大气地让赵紫薇告诉她那设计室的伙伴们,一旦专利申请下来,她和那个同学每人会获得十万元奖金,其他人也会分别获得一张复制的证明参与其中的证书和一万元奖金。

“嘻嘻,真没有想到,我们在视频会议讨论时,说到怎样增加土匪寨墙和寨门的稳固性,起初有人说要像隋代的赵州桥那样,采用拱形建筑,但是立马被大家否定了,只是在寨门的设计中,部分保留了这个提议。”赵紫薇回忆起当时这个创意时,真是感慨万千。“后来,我那个老家在山西朔州的同学提议说,她们那儿的木塔可是历经千年不坏,里面的槜楔结构值得参考。”

“嘿嘿,我还真是好奇地查找了她说的‘应县木塔’(应县在山西省朔州市境内)的相关资料。”赵紫薇娓娓而谈:“应县木塔原来本名叫佛宫寺释迦塔,建于公元1056年的辽代,是供奉释迦牟尼的九层塔。它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、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,与意大利比萨斜塔、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‘世界三大奇塔’。一座使用上万立方米木料建造的六十七八米高的佛塔,靠什么能屹立上千年而风采依旧?

“建筑界对这个世界之谜早已破解。我很快就从互联网上搜索到大量的文献资料,了解到它是由六十多种中国特有的斗拱结构来保障的。而斗拱就是榫卯结构。它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,凸出部分叫榫(或者叫榫头),凹进部分叫卯(或者叫榫眼、榫槽)。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,可以使建筑结构很牢固。我由此联想到‘嘉庚瓦’……”

“嘉庚瓦?”秦苏怡大惑不解,连禹若冰也不明所以然,忍不住出声问道。

“哈哈,终于有你也不晓得的东西了吧!”赵紫薇闻声得意洋洋地嘲笑道:“‘嘉庚瓦’,顾名思义就是陈嘉庚发明的瓦片呐。”

“陈嘉庚,不就是在福建老家兴办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那位爱国华侨吗?他怎么和盖房子的瓦片掺合到一块儿了?”禹若冰虽说涉猎甚多,却也不知道这位曾经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发明轶事。

“你晓得的自古以来就有‘秦砖汉瓦’之说。”赵紫薇侃侃而谈。

电话这头,禹若冰和秦苏怡不约而同地点点头,尽管赵紫薇在电话那头不曾看见。

“其实,自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迄今的‘汉瓦’,就是小青瓦。”

赵紫薇说道:“它最初想必是先把泥坯裹在圆形体上,然后切成两三片入窑烧制,成为屋顶建筑材料。”

用小青瓦铺砌的古建筑物屋顶。

“陈嘉庚从海外归来在家乡兴建集美学村时,他为了解决建筑材料尤其是水泥奇缺的难题,引进国外水泥板瓦的造型,用当地粘沙土烧制出具有榫卯结构特点的红瓦片,所以后来得名‘嘉庚瓦’。”说到这儿,赵紫薇调侃道:“遗憾的是那时候没有专利保护一说,不然的话他也可以申请个专利,如今赚大发了哦。”

“那时候我就想,陈嘉庚能够把榫卯结构用到‘汉瓦’的改造上,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这榫卯结构用到‘秦砖’的改造上来呢?当我把这想法在视频会议上一说,立刻得到大伙儿的赞同,很快就设计出这些看似奇形怪状的砖头造型来了。”赵紫薇说完了她们的创作历程。

“说不定将来这种专利砖叫做‘紫薇砖’哩!”秦苏怡打趣说:“我要修改专利申请,把专利名称就叫做‘紫薇砖’!”

“你是想一出就做一出哇。”赵紫薇觉得这个玩笑一点儿也不好笑:“可别这样。据说,嘉庚瓦诞生后,按照陈嘉庚的意思,不许人们用他的名字为物品命名,在厦大、集美两校只能称之为‘改良瓦’或简称‘机瓦’。但是因他创造的新瓦片独具特色、性能优秀、色彩艳丽,社会大众还是尊称其‘嘉庚瓦’。我一个小女子有何德何能,敢如此狂妄?”

“别谦虚了,如今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时代,苏怡这个想法没错,就该这么办。”禹若冰一槌定音。

“我就纳闷了。这‘秦砖’‘汉瓦’从发明到现在也有两千多年了吧,全国各地多少幢房屋和其他建筑物普遍使用,这么简单的改良和创意,为什么直到一九一八年才由陈嘉庚对‘汉瓦’进行了改革,直到如今我们对这‘秦砖’的改良提出创意?是世人皆睡我独醒,还是天降机缘于吾辈?”赵紫薇对此十分不理解。

“这有什么好困惑的!你们还记得小学时语文课读的《哥伦布竖鸡蛋》的故事吗?”禹若冰问道。

电话的两头,俩美女异口同声地应道:“大概还有点印象。”

那篇课文大致是样的:

一四九二年,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。从海上回来,他成了西班牙人民心目中的英雄。国王和王后也把他当作上宾,封他做海军上将。可是有些贵族瞧不起他,他们用鼻子一哼,说:“哼,这有什么希罕?只要坐船出海,谁都会到那块陆地的。”

在一次宴会上,哥伦布又听见有人在讥笑他了。“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,不是就创造了海西边的那块陆地了吗?发现,哼,又算得了什么!”哥伦布听了,沉默了好一会儿,忽然从盘子里拿个鸡蛋,站了起来,提出一个古怪的问题:“女士们,先生们,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?”

鸡蛋从这个人手上传到那个人手上,大家都把鸡蛋扶直了,可是一放手,鸡蛋立刻倒了。最后,鸡蛋回到哥伦布手上,满屋子鸦雀无声,大家都要看他怎样把鸡蛋竖起来。

哥伦布不慌不忙,把鸡蛋的一头在桌上轻轻一敲,敲破了一点儿壳,鸡蛋就稳稳地直立在桌子上了。

“这有什么稀罕?”宾客们又讥笑起哥伦布来了。

“本来就没有什么可稀罕的。”哥伦布说,“可是你们为什么做不到呢?”

宾客们一个个强词夺理:“鸡蛋都破了,那算什么呢?”

哥伦布却继续保持不以为然的态度:“我在刚开始定条件时,曾有说过不允许把鸡蛋敲破?”

宾客们一时哑口无言。

大概是比喻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,但其实也并非人人有能力为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