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其他类型 > 子薰传 > 第204章 杨宪与李善长之争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洪武三年正月,皇上下旨确立王府官制,分封诸王的计划又向前推进了一步。

二月十七,郭宁妃诞下一子,为皇上的第十子,起名为朱檀。

四月初七,皇上正式下诏分封,从二皇子朱樉到十皇子朱檀,全部封王。

二子朱樉为秦王,三子朱棡为晋王,四子朱棣为燕王,五子朱橚为吴王,六子朱桢为楚王、七子朱博为齐王、八子朱梓为潭王,九子朱杞为赵王,十子朱檀为鲁王。

文正之子守谦获封靖江王。

皇位的传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,其余皇子分封为王,镇守各地。

为避免出现汉朝七国之乱、唐末藩镇割据那样的局面,诸王只有王爵番号,享朝廷俸禄,未曾分封土地。

秦王的封地为西安,晋王的封地为太原,燕王的封地为北平,吴王的封地为杭州,朱桢的封地为武昌。

北平曾是元朝的都城,杭州是赋税重地,上位对子薰的两个儿子似乎格外厚待。

并非无人提出反对意见。

有大臣上书:钱塘财赋地,不宜封王。

此人反对得并不坚决,遭到皇上厉声怒斥后,便偃旗息鼓了。

想当初,张士诚为得到杭州,与元军多次大打出手,最终还是用了一定计策,才终于捞到手。

没想到这块巨大的馅饼居然落到了阿橚身上,可见嘴甜会哄人是有好处的。

不可思议,如芒刺在背,不足以形容子薰此刻的感觉。

上位下旨前并未透露分毫,如果提前知晓,子薰会反对的。

吴王这个称号,意义重大,上位登基前自称吴王。

把阿橚封为吴王,会不会引得群臣想入非非,有所图谋?

作为当娘的,阿橚无欲无求的性子,子薰再清楚不过,这孩子只适合当一个富贵王爷,对皇位没有半点儿想法。

当吴王,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关注,无异于放在火上烤,对他有百害无一利。

皇上兴冲冲地走进昭仁殿,一把抱住子薰,“你要怎么谢咱?”

很显然,他正在为自己的巧妙安排而得意,没意识到阿橚的微妙处境。

“封阿橚为吴王,是不是不合适?”

“有什么不合适?”上位不以为然,”咱舍不得把阿橚封得太远,难道你就舍得?”。

这话如果传出去,会给阿橚拉多少仇恨?子薰轻轻白了他一眼。

“橚儿只有八岁,离就藩还有很多年,让咱再仔细想想,你也留心些,想让阿橚去哪儿,跟咱说一声”。

想不到他这样好说话,并不固执己见,子薰心中稍稍安定了些。

也许是自己过于紧张了,太子名分已定,地位稳固,岂是一个吴王称号所能影响的?

李善长久病未愈,中书右丞杨宪才干出众,能言善辩,日益得到上位的赏识、重用。

相比之下,位于其上的汪广洋则显得木讷寡言。

汪广洋,年少时曾拜元朝官员余阙为师,满腹经纶,多次献计献策,深得上位看重。

当李善长告病时,上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汪广洋主持中书省政务,下旨封他为中书左丞,这个职位在中书省仅次于李善长、徐达。

但是,谦逊平和的汪广洋遇上雄心勃勃的杨宪,则显得战斗力明显不足。

几个回合下来,汪广洋渐露败迹。

在办公室争斗方面,杨宪长袖善舞,仗着上位的宠信和器重,安插亲信,打击异己,各种手段齐上阵。

相比之下,汪广洋简直弱爆了,只有受欺负的份儿,毫无还手之力。

五月,杨宪指使御史刘炳等人上书弹劾汪广洋,理由是:“奉母不如礼,以为不孝”。

皇上重视孝道,无人不知,汪广洋竟敢不孝顺亲生母亲,简直大逆不道!

上位雷霆震怒,直接批准刘炳等人所请,将汪广洋罢官。

汪广洋被革职遣返回乡,杨宪顺理成章的成为中书省地位最高之人,干起事来更加得心应手。

斗垮汪广洋后志得意满的杨宪,忽略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对手。

这个对手是谁呢?

李善长和胡惟庸,以及他们代表的淮西群臣。

杨宪是太原阳曲人,汪广洋是高邮人,两人均不属于淮西阵营。

六月,皇上下旨擢升杨宪为中书左丞。

杨宪的志向远不止此,他奋斗的目标是取代李善长,成为百官之首,皇上和太子之下,万人之上。

杨宪和李善长的矛盾由来已久,上位登基之前,杨宪就多次联合他人攻击李善长,没有宰相的才能。

李善长对杨宪也是百般看不顺眼。

杨宪对李善长的位置早有觊觎之心,只是一直苦无机会取而代之。

李善长跟刘伯温的关系公开僵化后,杨宪更是对刘伯温言必称师。

无奈刘伯温毫无争权夺利的想法,一切皆出自公心,对杨宪助力不大。

得到如今的地位,全都源自于杨宪自身的不懈争取。

争强好胜的杨宪,与宽厚谦和的汪广洋相比,李善长、胡惟庸等人显然更愿与汪广洋共事。

面对杨宪官职的升迁,胡惟庸向李善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,“杨宪为相,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”。

李善长安慰胡惟庸道:放心吧,他蹦跶不了多久,早就在暗中搜集他的罪证,只待时机一到,立即呈给皇上。

杨宪此人,狼子野心,敢跟我斗,也不颠颠你几斤几两,李善长在心中冷哼不已。

李善长不是汪广洋,他为相多年,绝非性格绵软之人,对于杨宪的虎视眈眈,他并非没有防备,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,将其一击毙命。

跟随上位多年,李善长对上位的喜爱偏好、心理活动早已揣摩得一清二楚,从始至终,杨宪都不是他的对手。

纵使对李善长有各种不满,只要没犯下大错,上位终究还是会念旧情。

不久,李善长、胡惟庸出手反击,列出杨宪的多项罪状,

其中,最让上位气愤难忍的是,杨宪目无尊上,不将皇太子放在眼里,太子召见时都敢找理由拖延。

岂有此理!

”查!彻查!给咱查个一清二楚“。

方国珍的幕僚詹鼎,才华出众,有心投效,寻找机会向上位献出万言书。

上位看后连连称赞,令中书省量才录用,安排官职。

但是,在杨宪的阻挠下,一直没能做官。

杨宪的心腹御史刘炳,为达目的,攀诬刑部侍郎左安善。

在李善长、胡惟庸看来,杨宪的罪状罄竹难书,这些仅是冰山一角。

彻查的结果毫无悬念,杨宪被依律处死。

这轮争斗以李善长、胡惟庸的大获全胜而告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