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宋盼儿今天难得没有忙其他的,和大家打闹了很久,才各自回床睡觉。

事情的结果也不知道算好算坏,任梅确实不当班主任了,但是没离开学校。

她被调到图书室,当图书维护员去了。

宋盼儿真是吃了屎的感觉,刚拿到房本的喜悦都抵挡不住这种无语。

收起桌子上本子和笔,宋盼儿回瞪了一眼,正在怒视自己的任梅,背起书包走了。

她再也不要来图书室了,自己坐下十分钟,这个死三八就瞪了她十分钟,哪里能写的下去。

不过,多年摆摊的经验告诉她,落水狗不能痛打,要不生意会谈崩。

宋盼儿出了图书室,也没有去教室写稿子,她不想自己投稿的事,闹得同学们都知道,只好先歇歇了,暂停写作赚钱的大计。

好在她马上就可以走读,晚上回家写就可以了。

但似乎没了小人碍眼,宋盼儿的运气也到了。

这天中午,吃了午饭的宋盼儿,照常去学校收发室,她已经连续半个多月,天天来看信了。

李蕊都已经陪她来收发室来腻了,刚刚撇下她,和别的女生去操场看男生打篮球去了。

宋盼儿今天也是没抱什么希望,在墙上找到她们班的信袋子,手随意的伸进去摸了一下。

嘿,今天里边有信。

第一封是她班班长的,寄信人宋盼儿也认识,一起参加过竞赛的肖飞。

宋盼儿放进了校服兜里,想着一会给严彬带回去。

迫不及待的看了第二封,还是严彬的,他小学同桌写的,宋盼儿也认识。也揣进了衣兜里。

第三封,怎么还是严彬的,宋盼儿直接扔回了信袋子里。

就剩最后两封信了,宋盼儿闭眼拜了拜,嘴里念念有词:‘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,保佑信女宋盼儿,一定要是我的回信。’

睁眼一看,哈哈,真的是自己的。

不过,是白媛媛老师的信,应该是前些日子教师节,自己给她写的那封信的回信,宋盼儿好好装进了衣兜,等回去再好好看。

最后一封了,宋盼儿又拜了一遍菩萨,然后把信封正面翻了过来。

呜呼!是自己的。

宋盼儿看向右下角的寄信人。

“锦市青年杂志社小说月刊编辑周文(寄)”

“啊哈哈哈哈~”

收发室门口坐着的老大爷,就看见一个梳着马尾辫的好看小姑娘,捯饬着小腿儿,原地跺了几下脚。

然后像古时候宣圣旨的太监似的,双手端着一封信,大笑着跑了。

“哎?呜呸~ 丫蛋儿,别跑,过来登记。”

大爷急的茶叶都喝嘴里了,放下茶缸子,赶紧追了出来。

“哦哦,对不起,我忘啦!”

宋盼儿又飞快的跑回来,还去袋子里,把刚才扔进去的严彬的那封信,又拿了出来,登记了班级姓名和取走信件信息,蹦蹦跳跳的走了。

“这孩子!刚才应该让她赔我茶叶的,都洒出来了......”

大爷擦着桌子上的茶水,嘴里嘟囔着。

他刚才因为着急追宋盼儿,茶缸子放重了,溅了满桌子的茶水。

宋盼儿跑出去老远,坐到花坛边上,心里突然紧张了起来。

这封信也不一定是好消息,万一是拒稿的呢?

不过,如果是拒稿的话,自己那么厚的一本稿子,应该一起寄回来才对,信封不可能是这么薄薄的。

宋盼儿小心翼翼的,一点点掀开了胶封。

“宋盼儿,你好,非常感谢你的投稿。您的《小狗还乡》第一部,已经被我社收录。经过初步审核修改后,将于十月底,发表在本刊‘精彩连读’板块,届时请你关注。

关于稿费,长篇小说我社的付费标准是千字四十元,由于你的小说内容很出众,我特意申请了千字四十五元的价格,已审批通过。

再次确认你的收信地址:锦市铁路中学***

如果地址有变动,请于十月十日前,来信告知。

另注:请仔细确认好收信地址,稿酬将于十月十日发出,邮寄到该地址。

责任编辑:周文”

念完整封信,宋盼儿的嘴越咧越大,笑容灿烂的,比天上的太阳还亮眼。

路过的同学们,只觉得花坛里的花好像更鲜艳了。

多年后某张美女手捧奶茶的照片,爆火网络时,这些同学无不想起学生时代看过的这一幕。

那个午后花坛边,明亮灿烂的笑脸。

宋盼儿小心的收起信纸,乐颠颠的回教室了。

金秋十月,果然名不虚传,收获满满啊!

周末,宋盼儿依然喜悦不减,背上书包,跟严彬一起坐车回家了。

“我要下车了,明天你坐哪趟车回学校?”

严彬背上书包,撑着扶手站了起来,他快到站了。

“明天第一趟车,正好和我奶一起。”

车还没停稳,售票员就拽开了车门。

“哦,那我坐晚上最后一趟,不和你一会回学校了。我下车了,拜拜!”

严彬一边说话,一边往车门凑去,话音落下,他也蹦下车了。

“放假了?又回家啊?”

严彬下车后,钱芳坐到了他刚才的座位上,凑过来和宋盼儿唠嗑。

“嗯呢,回家。芳姐吃早饭没?我这有吃的。”

宋盼儿从书包里拿出两块,给钱婆子买的槽子糕,手纸裹着,递给钱芳。

“还真没吃,饿死我了!”

钱芳接过来,也没客气,直接吃了起来。

“你这长时间跟车,老吃不上早饭也不行啊!”

“糊弄呗!有时候我带俩煮鸡蛋上车。”

......

几里路,一晃眼就到槐树村了。

下了车,宋盼儿背着书包快步朝家里走去。

村里的大槐树下,总会坐着那么几个人。谁路过,她们就开始谈论谁。

“哎,那不是宋家那丫头么?听说都上初中了。”

“可不是,学习可好了,我家杨雪下一届的,人家都去市里上中学了。”

“你说这么好的孩子,这老宋家咋就卖了呢?”

“还能是啥,想要儿子呗!这老宋家以前条件,在咱们村可是数一数二的。不得要个传宗接代的?”

“那是,村长都没宋志刚能挣钱,那放炮可是技术活儿,工资可高了。”

“可惜,现在完了,听说电话月租都供不起了,掐断了都。”

“有财没儿,儿来财断啊!”

“那钱老太太倒是越过越好了,我昨天路过,人家那院子里,都铺上水泥了,我的天老爷,我就没见过那么立整的院子。”

“听说还拉电话线了,也不知道哪来这么多钱?”

......

槐树下的讨论,宋盼儿不得而知。

越临近河套边的那个新北京平,宋盼儿的脚步越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