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军队整编后,还需一个正式的名号。李光壂等一众文人装聋作哑,朱呈祥等一众武夫抓耳挠腮,想出一个个自认为威武霸气的名号,然后互相嫌弃否决。

余诚提出的义勇军也被众人委婉的表示毫无特色从而否决,最后余诚一拍桌子,定了,就叫“余家军”!

余诚为余家军总司令,是最高长官;朱呈祥为总指挥,作为余诚的副手主持军队日常工作。

或许是已经被团长、营长、连长这类称呼搞麻木了,对于总司令和总指挥这两个称号各级军官也都没有异议。当然,在这方面余诚乾纲独断,有异议也没用。

此时刚整编过的余家军兵不识将,将不识兵,是最脆弱的时候。余诚迫不得已,又在刘家湾多待了三天,方便各级军官熟悉部队。

为了激励刚经过整编的军心,余诚发放了第一个月的军饷,士兵每人一两五钱,军官根据等级各不相同。就连被裁撤下来的士兵,每人也领了一两银子作为安抚,称为退伍费。

领了军饷后,整个部队活力四射,各种训练搞得热火朝天,让余诚感慨果然还是金钱的魅力高。

三天后,部队准时出发,继续向南行进。

此时已经进入南阳府与汝宁府交界之处,靠近桐柏山区。道路年久失修,行进速度慢了许多。

南阳是个好地方,余诚曾经动过占据南阳的念头。可惜南阳虽是盆地,却无险可守。另一方面,李自成的闯军在河南横冲直撞,南阳一直是李自成与朝廷官军争锋的焦点之一,余诚也只能暂时放弃。

相比流民遍地的河南,还是两湖地区更适合经营。如今的湖广地区虽然还在朝廷治下,但统治已经摇摇欲坠。李自成顿兵汝宁府,随时可能杀入湖广;张献忠太湖练兵,眼睛也一直瞄着湖广。

从朱仙镇败退回的左良玉在南阳待了没多久,又退到了襄阳,收集溃军。这位平贼将军的麾下士兵,为祸比匪更甚,襄阳百姓恨之入骨。

不过余诚的目标也不是位置绝佳的襄阳,倒不是担心襄阳城外的左良玉,而是因为李自成。看过历史的余诚清楚,李自成击败孙传庭后就会进军襄阳,称王建制。如果自己将襄阳拿下,那少不得要和李自成碰一碰。

这与自己的战略规划有冲突,现阶段余诚全指着李自成与张献忠吸引官军的火力,好给自己争取宝贵的发展时间。

所以此次行程的终点是荆州,拿下荆州,掌控长江上游。等李自成进犯京城后,局势一有变动,余诚既可领军顺江而下直入武昌,也可挥师北上占据襄阳,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。

“有动静!”

陈达握紧手中长枪,警惕的朝西望去。

手下士兵将信将疑的戒备起来,官军出身的副连长姚兴宗侧耳细听片刻,道:“似乎是有打斗声。”

“走,看看去!”作为先遣连,为大军探查道路的同时,也要时刻关注有没有敌情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到大军的情况。

百十号人在陈达的带领下奔上不远处的山坡,果然看到有一小队骑兵正在围攻几个老百姓。

那百姓中有一青年,手中一杆长枪使得神出鬼没,地上躺着的四具尸体就是明证。

以步对骑,还能造成如此杀伤,一方面是青年武艺高强又占据地利,依托两棵柳树避免敌人合围,另一方面则是敌人作战技能生疏,与其说是骑兵,不如说是骑马步兵才对。

那几个骑兵身穿粗布衣物,挥舞着刀子只是咋呼,却不敢真冲上去。

陈达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,看到持枪青年身后一个瘦瘦的小老头,不禁轻“咦”了一声。

姚兴宗也拿着望远镜,不过他观察的是那几个骑兵:“不是官军,应该是哪股贼…义军,能有这么多马,肯定也是大营头。”

姚兴宗没听到陈达搭话,转头一看,陈达已经撸袖子准备上了。

“真的要打吗?”姚兴宗有些懵:“说不定敌人有大部队在周围,我们要不要请示一下总司令?”

“不用,”陈达非常笃定的说:“尽管放开手打,等请示完,下边那几个尸体都凉了!”

突然杀出来的上百人让这支骑兵小队阵脚大乱,立即骑马遁走,之前被杀同伴的战马也被他们牵走,让陈达深感懊恼。

围攻自己的骑兵遁走,持枪青年面对围拢过来的陈达所部,眼皮直跳。

之前的敌人虽然骑马,但却如乌合之众一般。这支新来的部队却不同,队伍中刀盾、长枪、弓弩齐全不说,更是人人着甲。若与他们对敌,只需刀盾手逼住自己,几支弩箭射来就能让自己身死当场。

难道我吴殳今日就要命丧此地?

“见过吴先生!”陈达对着被青年护在身后的小老头深深一礼:“我们东家见到您,心里一定高兴!”

“你是?”

“我是陈达啊,在开封,您给我爹瞧过病的。”

开封?瞧病?东家?

小老头恍然大悟:“你是余诚手下?”

小老头正是吴又可,当初他在开封时借宿余府,余诚从流民中拣选青壮充为社兵,陈达就是第一批从军的。余诚还拉着吴又可给这些社兵家属义诊,所以陈达从望远镜里认出吴又可后立刻便率队来救。

“修龄,把枪收起来吧。是自己人。”吴又可叫停吴殳,又问陈达道:“你们东家呢?”

“东家离这儿不远,我让人带您过去。”想起刚才那队骑兵,陈达问道:“刚才骑马的那些人是哪来的?”

“那是小袁营的贼人!”吴又可咬牙切齿的说:“原不想和他们争斗,他们要财物我也都给了,可他们得寸进尺,竟然还想劫掳女眷,幸亏有修龄在,他们才没有得手。”

与吴又可同行的共有三人,除了持枪力抗贼人的青年,还有就是一个带着孩子的妇女,虽不十分美貌,但一身的书卷气,难怪那群贼人心动。

陈达命一个排护送吴又可一行去见余诚,自己带剩下人马顺着骑兵逃走的方向继续查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