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其他类型 > 给古人直播上课,他们都学疯了 > 第84章 我们的征途:星辰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下午第一节课是物理。

高老师:“上节课我们说到,世界是物质的,物质是运动的。为了描述运动,我们引入了质点和参考系的概念。为了精确地描述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,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与物体运动描述相关的物理量,时间和位移。”

春秋末期,墨子:正好上节物理课的部分内容有点太粗放了,希望这节课可以解释清楚。

北宋,沈括:用时间来描述物体运动我理解,不过这个位移是什么?说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吗?

高老师没有直接进入主题,而是放了一则视频资料给大家看。

视频标题为“天问一号登陆火星三维模拟”。

看着这个标题,众人陷入思考。

战国时期,正对楚王极度失望的屈原看着这个熟悉的名字,一愣:我写的诗歌的名字也叫天问,和这个有关系吗?还有为什么会有个一号?后人是不是也想向苍天询问什么?

东汉,张衡:根据目前后世关于探索星空的能力,这怕不是简单的向天询问,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。

清朝,王贞仪:有一号,那一定有二号、三号,我怀疑这是对天做了什么事情。

视频正式开始前,高老师说:“大家应该知道,2020年是我们国家航天事业取得非常大成就的一年,观看视频的时候请大家注意里面涉及到的时间。”

视频开始,最先出现的是一段文字。

【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,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基地,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首次做火星探测任务的“天问一号”探测器发射升空。】

看到这段介绍,刚刚猜测为宇宙探索的人心里落下一块大石:果然和我们想的一样,这个“天问”是直接去到天上问了。

战国时期,屈原:我这是站在大地上问天,后世是真的派东西去到上面了。

东汉,张衡:火星离地球可不近,后世的人居然可以把这个探测器送过去,不过送上去之后这个探测器还能回来吗?

秦朝,秦始皇:航天发射基地应该是专门用来做和这个“天问一号”一样的事情吧?不知道发射了多少东西上去?天问一号应该是火星专用的。

北宋,沈括:长征五号运载火箭?相当于车子了,只不过这个车是上天的飞车,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动力才能飞那么高?

清朝,王贞仪:现在能送东西上去,他们说不定也可以送人上去。即使现在不行,以后应该也可以做到。真想亲自去看看火星上是什么样子的。

几节课的时间,古代的人已经适应了现代对于各大行星的叫法,能够自动代入现代的称呼了。

一段简单的文字介绍后,从古人们的视野里可以看到,一个方形的大铁盒像两扇门一样缓缓打开,里面伫立着一根长条的白色圆柱状,尖头的,下半部分两侧还带着两根类似的比它小的白柱子,像鸟类两侧收起的翅膀。

确实要说的话,这个大白柱子的形状和箭是有点像的。

白柱上面写着“Z国航天”,还印着之前他们看过的鲜红色的国旗。

西汉,刘彻:这样子和庆典上看到的那些武器挺像的,就是要大上很多。

东汉,张衡:这个白色的东西难道就是火箭?用火点燃把它送上去吗?

他们正在疑惑的时候,火箭的旁边缓缓跳出来一行介绍。

【长征五号,遥四火箭,我国现役最大、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,起飞质量约870吨,能把总重约5吨的天问一号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。】

很多人无法理解“吨”这个单位,可是看着视频里的火箭,他们想:一定很重就是了,因为旁边还有对照物。

秦朝,秦始皇:这个火箭已经是五号了,说明前面还有其它的,运载能力最强,我就喜欢最强大的,可惜了无法去现场看看。

唐朝,李世民:这个天问一号探测器比起运输它的火箭,要轻很多啊,探测器是在里面吗?

明朝,徐光启:地火转移轨道的话,那就不是直接送上火星了,有点好奇它具体是怎么做的。

看着恢宏的长征五号,很多人心里都挺激动的。

【点火起飞过程。】

观看直播的人就看着长征五号缓缓地向上移动,尾部冒着巨大的白色火焰。

北宋,赵匡胤:这火箭比我们这些时期的火箭看起来威力要更大啊!不愧是可以进入上空的东西。

明朝,徐光启:下面的火应该是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,普通的火应该没有这样大的能耐,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燃烧的?

越往上,火力越大,长征五号的上升速度也越快。

到了一定位置,长征五号尾部的两根助推器和主身分离。

西汉,刘彻:果然,这两根小柱子和鸟的翅膀是一样的作用,可以帮助它飞高,不过后面不需要这个“大翅膀”了吗?

唐朝,李世民:咦,它的尾巴掉了。

春秋末期,墨子:这两根原来叫助推器吗?为什么不把火力全部放在大的那个上面,还是说这是控制速度的,助推器分离后要用另外的速度上升?

东汉,张衡:助推器是怎么分离的?是否是地上的人在控制?

明朝,朱棣:这个炸开的过程别说,还挺像烟花啊,不过烟花转瞬即逝,这个火箭部件还好好的,只是分开了。

【整流罩分离。】

北宋,苏轼:呀,火箭的脑袋掉了!

明朝,朱厚照:这是两边的耳朵掉了吧?

【一二级分离。】

西汉,刘彻:这下身体都掉了一大半了。

北宋,沈括:所以其实这么大一个火箭,其它部分都是为了把这一小节送上去的,其它的都是助力。

清朝,王贞仪:有点理解之前说的太空垃圾了,发射一次火箭要掉这么多东西,上次看到地球周围环绕着那么多垃圾,估计已经发射了几百上千次了,如果这些东西哪一天撞到地球上,确实是很大的威胁。

【二级一次关机,二级二次点火。】

春秋时期,鲁班:这样的制作真精巧,不知道是这个机器自带的点火功能还是有人在操作?

东汉,刘洪:妙极妙极,这有点像点一次火,推一次,再点火,再推一次,层层往上增加动力。

明朝,朱厚照:这可以算是放了一个蓝色的屁,然后把它崩上去了。哈哈,好玩。

【从地面上发射起算,飞行了2000多秒后,天问一号进入地火转移轨道。】

看到这个时间,很多人拿出算珠、扳着手指算这个时间,最后的结果让他们惊叹:太快了,明明在视频里看好像没那么快的。

东汉,张衡:他们是如何精准测算,让它进入这个轨道的?稍有差池可能就从旁边飞走了。

【箭器分离,天问一号展开太阳能帆板,离开地球,奔赴火星。】

天文一号在太空里看起来有点小,它展开翅膀,逐渐飞离水蓝色的地球。很多人都知道天问一号背后的是地球了,毕竟之前已经看过了,他们把生活的大地全貌牢牢地记在了脑海里。

看着独自前行在太空中的天问一号,不知道为什么,很多人心中涌入了一股孤独感,这孤独感是天问一号散发出来的。

秦朝,秦始皇:这只“鸟”虽然看起来长相奇怪,不知道为何竟散发出了一股孤勇之气。

唐朝,李世民:竟然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,感觉像是看到了一个人离开繁华的城市,孤身前往一个看起来完全没有人的痕迹,还未知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