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其他类型 > 双穿:都是些啥破开局 > 第725章 一切尽在掌握之中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耶律休哥心里恼火,该死的东西,当即下令处死这个妖言惑众之人,但是人死了,事情压了下去,可该有的现实还摆在那里。耶律休哥看见今天这么晚,而且还折腾了一天,也打算先休息一下,明天一定要整顿士气,大不了多休息几日再去进攻!

可没想到他这里刚休息下,外面就有了纷乱的声音,顿时心里的火气就更高了,他倒要看看到底是谁在哪里捣乱。披上处衣直接出了大帐之后,就看到周围的人乱哄哄的,副将也急忙赶到他身边禀告。“大帅,有汉人袭营!”

“从哪个方向袭击的?有多少个人?现在情况如何?”耶律休哥快速的冷静下来,问着身边的副将,可是那副将明显的一愣,是呀,大帅问得这些问题,自己怎么回答?为什么会这么匆忙?不就是因为也听到有人喊了吗?

一看副将这模样,耶律休哥就觉得指望不上了,耐下心来,仔细去一听,这乱七八糟的场面,可听来听去,只听见都在喊汉人偷袭,但并没有看到一个汉人杀了进来,顿时就觉得被人耍了!

可这个时候,储放粮草的地方突然起了火光。

这个时候,耶律休哥如果再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话,那他的脑子就是被驴踢了。等他带着副将和几人来到储存粮草的地方,就发现看守粮草的辽兵死的死、跑的跑。

这个时候的梁安若早就带着人和空间里的粮草,撒丫子跑回去了,充分的给耶律休哥展示了一下,什么叫:兵者,诡道也。

跑回去的梁安若在想怎么样将这一批粮草,偷摸的加入自家的粮草里面,没办法,人家都是偷摸的从公家掏到自家的兜里,这账面做的假账,肯定与现实是不一样的,而梁安若这边则是相反,就算是假账,也是实际比账面上还要多。

而梁安若自从那次夜袭之后,就没有主动出击,主要是耶律休哥肯定是防范他们,前两次都成功,主要是那爆炸的意外,都没有在梁安若的控制范围之内,所以夜袭只不过是顺手的事而已。

隔日傍晚,梁安若这边就收到了景庄的来信,已经顺利的将山海关拿下,并且在快速的巩固己方势力在山海关,为了速度加快,景庄给出来的承诺很多,多到让这些他拉拢的人继续为他卖命。梁安若摸着下巴就在那里笑,看来从辽军那里顺来的这批粮草有地方用了。

随手立马给景庄回信说了现在的情况,又将程月娘叫来,“山海关那边,一切都在掌握中,这一次你们送粮草再多送一批,就将库存中,那多的一批拿出来用。”

程月娘:啊?

什么时候多出了一批,怎么就多了呢?

抬头看梁安若那意味深长的笑,程月娘的脑子迅速转动,近期跟粮草有关系的事情就是夜袭辽营烧粮草,难不成…“是,臣回去好好查看,定把那多余的部分,用的干干净净。”

耶律休哥以极快的速度调整了自己还有剩下的这支军队,粮草虽无,但是可以从旁边的地区尽快的调过来一些。并且他以幽州丰沃的话激励剩下的士兵,尽快的调动士气。

梁安若也不会如他所愿,战时状态已经开启,很多事情都不用她操心,更多的时候盯着城外的辽军,只要辽军来进攻她必身先士卒。

幽州的战事也传到了汴京,有人的心思开始活动了,毕竟只要战事吃紧,他们就可以从另一边偷袭成功。这种说法遭到了极大部分人的反对,一部分人是因为跟幽州有着贸易往来,一旦打仗就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意,影响他们挣钱的速度,那怎么可以呢?

而一部分人是比较理智,这个时候可以先调动部分人马,但也要看一看幽州的战事如何,鹬蚌相争渔翁得利。所以千万不要急。还有一部分人则是觉得两次北伐皆失败,就算这次还要北伐,换了一个目标难道他们就能成功吗?还是休养生息以谋大局的好。

赵光义坐在上面,不由得在心里叹了一口气,上一次关于幽州的争执,还是因为燕云通宝的事情。可是争执过后,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,这燕云通宝还是流到了大宋的境内,并且在北地格外受欢迎。

而且这几年安稳的日子过着,的确是格外的舒心,当皇帝看重的无非就是文治武功四个字,前两个字要比后两个字好搞的太多,编撰书籍(宋四大书,有三本是在宋太祖时期编纂成书,还有一部是在宋真宗时期) 再因着重开科举制广受各类文人的好评,让赵光义有几分飘飘然。

其实下面这些大臣说的所有话只有一个说法,非常让赵光义心惊,连续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,那么第三次,他能不能再次承受得起失败带来的后果呢?虽然会担心,他心里也有自己的算计,想着万一夫妻抗不过辽国的进攻,真能让他占点便宜呢?

其实梁安若跟景庄对历史的变动已然出现,正史中连续两次的北伐已经让宋朝的元气大伤,在此之后基本上就是谈兵色变。而现在因为他们两个的加入,虽然第二次北伐还是失败,但最起码没到那么惨重的地步。

表面上按兵不动,下了朝之后,赵光义迅速的召集了自己的心腹,调动人马,“朕允你们便宜行事之权,给朕好好的盯着幽州。”几名心腹听到这话,其实心里有点打鼓,主要是官家说便宜行事,他们真的敢吗?在大宋最忌惮的就是掌兵之事,就算是文官,那又如何?

所以表面上答应下来,但实际上想的就是宁愿不做,也不能做错。因为有的时候,做比不做更容易惹来帝王的猜忌和杀身之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