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其他类型 > 季时茜 > 第49章 鬼王(5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太后在老侯爷出宫后,就怀疑是不是皇上做了什么让老父亲为难了?叫来皇上问询,皇上没对太后说实话,只说小舅舅在朝堂上劝谏言语过激,他皇上落了面子,就斥责了几句。太后想着老父亲的话,就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,只嘱咐皇上,既然斥责过了,今后莫要气恼小舅舅。言官劝谏很正常。太后哪里知道,他这皇帝儿子心眼小的跟针一样。皇上离开太后寝宫,回到宣政殿皇上就大发雷霆,身边的太监总管献计把老侯爷小儿子发配到边疆苦寒之地,让他吃些苦头,磨磨性子,也能给老侯爷和大公子提个醒,天威不可犯。皇上真采纳太监的话,把自己小舅舅发配苦寒之地。侯府小公子发配苦寒之地第一年还好,地方的官员知道是皇上亲舅舅不敢为难怠慢,第二年知道皇上不喜欢这个亲舅舅,来了一年多了皇上、太后、侯爷、将军都没派人来打点关照,就开始怠慢刁难,第三年悍匪、暴民冲入城中作乱,守城官兵带着一些官员出城避难,唯独把皇帝的亲舅舅落下,小公子带着府兵杀匪救百姓,最后不敌,被悍匪砍下头颅烧了尸身。此事传到京都,老侯爷白发人送黑发人,悲伤过度病倒了,太后才知晓此事,也跟着病倒了,这时又传出一件丑事,太后修道选的那些童男童女,送去道观代太后祈福,没想道观里混入了心术不正的假道士,把道观变成风月馆,童男童女沦为小倌、妓女,供人玩弄。这丑闻流传出来后,宗室、朝堂、民间对太后的责难铺天盖地,要求太后脱簪去宗庙在祖宗牌位前谢罪,还把小公子的死和老侯爷的病的罪过也加注太后身上,太后承受不住,薨了。皇上把太后的死怪罪在道士及童男童女、老侯爷、大公子身上,杀了道士、童男童女,而阜宁因为未卜先知的能力让皇上饶了一命还被册封为阜宁郡主,老侯爷和大公子被褫夺爵位赶出京都。老侯爷与大儿子出了京都领着家丁奔边疆而去,一到边疆,老侯爷就砍了满城文官员及将领的头颅,待大儿子领家丁剿灭悍匪后,老侯爷抱着小儿子的头骨嚎啕大哭,七旬老翁痛哭流涕,闻者伤心,见者流泪。

老侯爷斩杀朝廷命官之事传回京都,传到皇上耳朵里,皇上本欲发怒,却不敢发怒,朝中大臣因皇上对老侯爷的处置和态度,既对皇上心生不满,也寒了心。皇上资质平平,如果不是老侯爷帮忙,岂能坐得皇位,就算坐了皇位也坐不稳。朝中好多大臣,都是冲着老侯爷才支持贤王登基称皇。老侯爷和其大儿子被褫夺爵位后,有不少文官武将称病致仕归乡。留下来的也多有不满,宗室和自己的哥哥弟弟又蠢蠢欲动。皇上不得不隐忍,没有追究老侯爷的责任,还封了大舅舅为三品将军,接替死了的将领镇守边关。大公子不想理会皇上圣旨,只想带着老父亲和弟弟头颅回乡归隐。老侯爷却不忍,百姓流离失所,国土被人侵占。自己斩杀守城将军,在新将军上任之前,让儿子暂时领兵镇守边关,保一方百姓安宁。大公子一守就守了两年,大公子多次上奏让派来接掌帅印领兵镇守边关,可朝中留下的武将多是贪生怕死、贪图享乐之徒,都不愿意来。大公子看到鬼王时,没让鬼王进入西楚,但也没遵圣旨杀鬼王,还护着鬼王不让厉容人伤鬼王,还命人给鬼王送吃食和水,晚上还送上帐篷和毯子。鬼王看守城将领无意伤他性命,就在城外住下。厉容人受到阻拦杀不了鬼王,便和南岳勾结攻打西楚,鬼王帮着杀敌,大公子就让鬼王遮挡容貌换上小兵的衣服入城。之后几次和厉容、南岳交锋中,鬼王都一马当先冲锋在前,大公子想到鬼王的身份,也是西楚人皇室中人,想着朝廷不派人来,那他就把兵权交给鬼王,如此他也能活命,而他也可带着老父亲和弟弟离开。几番观察深思熟虑后,大公子把自己的想法告知老侯爷,老侯爷听了大儿子的话,也是赞成,稚子无辜,鬼王也是个可怜之人,鬼王有一半的几率是他的曾外孙,是西楚人皇室人,只要他有大将之才,能领兵把兵权给他未尝不可。大公子便开始有意培养鬼王,有战事时让鬼王领兵作战,没战事就让鬼王练兵。经一年多的磨炼,鬼王在军中也有了声望。又过半年,老侯爷去世,大公子奏本丁忧,把兵符、帅印交给鬼王,就扶棺返乡。和丁忧折子一起送往京都的另一份折子写着鬼王的功绩和身份。皇上当然不能让鬼王掌兵,就派了武将来接管,可边城兵士不卖皇上的账,只认鬼王,这三四年朝廷没往边城送过一颗粮草一分饷,粮饷都是老侯爷和大公子拿的,他们只认侯爷和大公子,侯爷和大公子把兵符、帅印给了鬼王,那鬼王就是他们的新统帅。皇上知道后恨毒老侯爷和大公子,可老侯爷已死大公子和其家眷不知所踪。

宣政殿,阜宁郡主告知皇帝,自己昨夜做晚课时,忽感疲惫,就升坛卜卦,卦象为大凶之兆,十日后辅王在安州起兵,二十日后攻破京城,让皇上即刻调兵遣将保卫京城,还说皇上身边有辅王奸细,禁军和武卫军中也都有辅王的人,皇上调兵时不能让辅王的人知道。驻守京都的卫队不能用,那就只有调边城军队,还能在途中埋伏拦截辅王。阜宁郡主请命愿带圣旨前往边城调兵,其实阜宁是想看看在边城领兵的是不是小时候宫里的伙伴。又奉劝皇帝早做决断,皇上只好承认鬼王皇子的身份,并封为鬼王。鬼王看到皇帝派来宣旨的阜宁,就认出阜宁郡主就是小时候给他吃食陪他玩耍给他读书的小女孩。阜宁郡主请鬼王带兵回京勤王。鬼王当即表示,阜宁郡主所求,鬼王赴汤蹈火,万死不辞。鬼王领十万兵马悄悄返京,阜宁郡主则留在边城,等平乱后再返回。安州辅王符,辅王收到老侯爷去世的消息,就知道自己起兵的时机到了,辅王,老侯爷是皇帝的定海神针,只要老侯爷在朝中文武大臣及宗室都不会反皇帝。老侯爷的两个儿子一文一武,真是文能治国,武能安邦。小儿子在文人墨客中声望极高,不少大儒都以他交好,而朝中文臣又多以他为首。大儿子尽得老侯爷真传用兵如神,又擅长五行八卦奇门遁甲,破阵布阵是一把好手。如今文的、老的已死,武的也走了。皇帝成了没牙的老虎,一无是处,十多年毫无建树,本王是皇室血脉又有父皇圣旨站出来反他,朝中的大臣和宗室就未必会支持他。辅王手中有份先帝盖了玉玺的圣旨,辅王觉得皇帝那份禅位圣旨有问题,先帝前一天还答应封他为太子,怎么转头就禅位贤王,先帝肯封他为太子,那是因为他年纪最小才九岁,先帝能安稳的坐在皇位上十年,再担心他会不会篡位。他的父皇只要活着都不会禅位的,所以贤王的禅位圣旨肯定有问题。辅王想着到时他只要亮出他中的圣旨,大臣和宗室肯定会偏向他多些。鬼王在安州去往京都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一万精兵,手下将领不解其意,斥候来报辅王率领十万精兵攻打京都,鬼王只留一万精兵。如何打,虽说他们的兵勇猛,但要以一敌百还是做不到。鬼王,没打算要拦住辅王的兵马,要的只是拖住他们让他们慢点,让鬼王先赶回京城,收拾禁军与武卫军。如果拦下辅王,他那个好父皇肯定不回让他回京更不会让他有命返回边城,他是大皇子,圣旨上却说他是七皇子,也就是说那两个出生就夭折的皇子都要排他鬼王前面,别的皇子是安王、献王、宁王、衡王,而他却是鬼王,就知道他的父皇有多不待见他。